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探幽索隐 继日以追——解读李铎先生70年之艺术春秋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探幽索隐 继日以追——解读李铎先生70年之艺术春秋

发布时间:2014-10-08 17:40:28

    作者:汪碧刚

    今年80高龄的李铎先生,是当代书坛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李老从军60周年、从艺70周年,他与共和国同步成熟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深入研究李老的艺术成就,若只是片面看到他的书法艺术之大成,恐有失偏颇。研究李老的艺术,弘扬他的审美思想,总结他历经70年的艺术道路,将他辉煌的艺术成就作为当代的文化财富,发掘李铎艺术现象的文化意义,加深对这位艺术大家的全面认识,具有盛世民族文化振兴的指导意义。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2009年4月20日出席恭贺李铎先生80华诞暨《李铎书法集》首发式时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祖先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鼓励和保护文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书法家要学习李铎先生德艺双馨的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同日,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说,李铎先生是我国当代书法大家,为中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及书法创作和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名享誉中外,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为书法界树立了典范,为大家所敬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李铎先生的书法艺术,陶古铸今,融会贯通而一枝独秀,在当代中国书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清代杨守敬讲过“未有胸无点墨而成为书家者”,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首先应是一个学问家,书法的最终成就是看学问高低。李铎先生是诗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又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而且更注重人品修养,所以他对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悟性、深刻的理解和杰出的贡献。

李铎先生在指导本文作者书法创作


    李铎先生1930年4月19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市。现任中国书协顾问、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艺术顾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

党和国家、书法界乃至社会各界对李铎的艺术人生是肯定的、认可的,给予了他极大的荣誉,其荣获当代书法最高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就有人称他为“大师”,对此,他极其认真严肃地说:我不是大师,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艺术工作者。

    我仰慕李老已久,有幸有缘和先生相交多年,随先生学艺,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知识渊博。他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虚假,逢我向他求教书法,他总是旁征博引、探根求源,告知其然及其所以然,倘若你写错别字,就必须纠正,告诫此类作品决不能外流,否则将以讹传讹。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

    作为学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铎先生艺术的研究文章,深受启发,同时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研究李铎先生的艺术及其成就,首先要改变社会对他的肤浅认识。他不仅是书法名家、书法大家,不仅在当代书坛占有一席之地,李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诸方面有巨大深远的影响。他在诗文、书画、文化审美多方面的造诣足可千秋,全面衡量起来,李铎的艺术形象可以当之无愧地写入当代艺术史。

    有鉴于此,我提出重新定位李铎,来研究他70年艺术的春秋,全面评价一位艺术大家。

    第一、李铎先生建立了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他提出学好书法最重要的有8个字: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其中,路径浓缩为4个字——临、立、变、创,即书学的继承与发展的路径。 他大力提倡继承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讲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临”和“立”是个大的阶段,“变”和“创”也是一个大的阶段。“临”是师法于古代碑帖,求形神俱象;“立”是得到碑帖范本的神韵为己所用,奠定书法的根基;“变”是要多看多读多听,广泛吸取众家之长,不囿成规,渐具自家风貌;“创”是要融会贯通,取精用宏,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自开一格,卓然成家。

如今他的书法艺术理论专著《论书断语》成为更多书家必备读物。李老同我讲书法,从来就是开门见山,通俗易懂,不云山雾罩,理论联系实践,操作性强。这恐怕就是大家风范。

    第二、李铎先生是继承弘扬民族审美思想的艺术大家。他积70年光阴的顽强追求,以诗文、书画的实践,将自已的审美追求立足于民族审美文化的主脉上,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艺术技法体系,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文化丰碑。

    这也是他超越书画家、诗人而写入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理由。在异彩纷呈的当代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铎先生继承弘扬的艺术思想是东方的民族文明,绝无旁顾。他刚正不阿,1995年他以中国书协副主席身份率团去日本参加书法交流活动,果断粉碎了台湾地区及其他国家某些人企图搞“台独”的阴谋,从而受到上级褒奖。李老赤情满怀,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发表后,他心情异常激动。他认为,当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出现多元价值观的时候,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倡导什么样的道德观尤为重要。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忍着长久眼疾的疼痛,以微弱的视力,泼墨写下一幅《八荣八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在《解放军报》上看到李铎敬录的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手迹后批示:“我看到李铎同志的这幅作品,十分惊喜,我认为这是李铎同志近几年来创作的精品中最好的一幅,堪称代表作、传世之作。由此可见,政治热情可以激发出最高的创作水平,军队新闻出版、文艺等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做出更大贡献。”

    从传统文化延续的角度,他一以贯之的是民族文明中的正大气象,恢宏博大的审美理想。他的艺术表现了当代人的所思所想,他的名字之所以享誉中华,皆源于此。这是艺术大家对当代文化的重要贡献。中华正史、国学正脉是李铎艺术追求的境界高度。

    中华民族审美正脉中雄强刚毅,浑朴磅礴的文化主流是李老坚持了70年的追求。他实践了雄强文化的梦想,在当代中国弘扬了振兴腾飞的阳刚正大的审美观念。

    我们缺少对这一高度的深刻认识,要在艺术界及社会大倡主流,对他在创作实践中贯彻的完整思想体系进行总结研究。从文化现象学的角度,倡导国学的角度看待他的文化贡献。

    第三、李铎先生的艺术造诣是丰富全面的。我们不能只将他定位成书法家、画家、诗人。他在艺术创作的各领域皆有其独特风格及深厚造诣。他的知识结构是全面的,而又是超越传统文人的。从思想境界和德行品格诸方面是当代硕果仅存而名副其实的大家。每逢重大事件或节日,李老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和情感。我们可以从他的新诗《八十抒怀》中领略他的博大精深:“香樟渌水大王山,白鹭纷栖雪满巅。少小扶竿舢竹渡,嬉玩犹在数天前。凭窗几度怀乡远,老病仍依桌案边。索隐探幽三味久,神游太古八荒天。”

    从诗文上看,他的审美思想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壮,也有浅唱低吟的婉约,他在此方面的深厚造诣曾使启功等前辈硕学叹为观止。

    他的绘画作品承继了大写意笔墨的文化精神,又是对文人趣味的超越,是笔墨雄强、大气节的时代表现。

    他的书法更是辉煌灿烂的笔墨华章,点缀在中华大地名川大山、会所厅堂,昂扬刚正振聋发聩,成为民族振兴的时代强音。他所书写创作的“孙子兵法”更是前无古人的学术丰碑,展示了李老对当代书法史的学术贡献。

    第四、李铎先生热爱生活,言传身教,情系乡梓,无私奉献。李老的学术贡献自不待言,品格德行,寻时代生活的热情同样感人至深。他和夫人李长华相濡以沫半个世纪,有时我同他们商议工作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老两口总是请我到街边饭馆来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李老高兴时还会来瓶啤酒与我对饮,此时的师母一定是悄悄地去结完账。去年经李老推荐,我成为中国书协会员,他欣然为我题词“笔墨青春,大有作为”,并写了一段长达二百多字勉励的话。逢年过节,老两口总是打来电话,嘘寒问暖。这样的长者由不得你不敬爱!

    李老热心公益事业,经常为社会捐款、捐物、救灾、济困,无私奉献。仅以支持家乡建设为例,李老已先后为此捐献近300万元。2009年4月,李老捐资在家乡湖南醴陵市新阳乡新泥村建立了首家农民图书馆。2002年以来,他捐献给新阳乡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水利、福利等各项事业的款项达100多万元;2005年和2006年,他又向母校醴陵一中累计捐款100万元,建立了李铎奖学助学基金。除直接捐资支持家乡发展外,近十年来,李老还为湖南全省各地无偿书写作品、题写各种牌匾等多达数百件。

    第五、形成了李铎书体。研究李铎艺术现象的重点要放在书法上,他的艺术成就集中反映在书法领域,他在新中国艺术界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种被社会各界认可的,在书法理论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李铎书体,风解独到,发人深省。他创造了李铎书体,这种体势融古而铸今,是中国当代书界的法帖,成为众人学习追求的目标,且桃李天下,影响了两三代热爱书法的观众。任何一种流行书风在当代都不可能像李铎书体那样深入人心,因为他植根于东方文化传承的审美正脉,又个性鲜明。

    从继承的角度看,他有自己更高的审美追求。学习郭体是他曾经走过的道路,他告诉我,他曾为此彷徨,90年代他的郭体深入人心,有“郭沫若第二”之誉,但他深思熟虑后,毅然改变风格,“别人的永远成不了自己的”。

    更重要的是他在疏理中国传统书法史的继承道路上突显的个性选择,对秦汉浑金朴玉的正大气象的学习表现,对北碑深厚入木的风格继承,对明清行草连绵的笔法风格的表现。在他的书法继承中,可以找到一个军人独特的社会审美观点,这是他作为大家对文人传统书法在美学上的突破。

    从创新的角度论述,李铎先生的创新是前无古人的全新角度。李铎书体所显示的不是一个普通书家的个性,是肩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的艺术大家的全面思考,不是传统文人可以度量的当代艺术大家胸襟。

    李铎书体充满阳刚之气,博大恢宏、迟涩沉重。密林逶光的艺术气象,是时代审美的强音,高峰坠石,阵云千里的视觉冲击力,是一个将军书家具备的丰碑神采,观其点划、导之泉注、顿之山安,绝无疏狂草率,沉雄之后有帖学的精致,一个诗意化的传统文人对细节的精雕微刻,每幅作品皆入化境,是当代艺术瑰宝。

    将社会责任感纳入创作,拓宽传统书法创作思维,用军旅生涯的独特视角,打开传统文人书法所不具备的创作视角,是李铎书体突出的学术贡献。

    他的成功不仅是技法上的,是创作观念高度的大境界。李铎书体是当代文化中的重要现象。我刚刚从中国文联获悉,李老又荣获2009中国造型艺术成就奖,是今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书法家。

    “探幽索隐,继日以追”是李老80岁生日时自勉的两句话。这也表达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己的心声。

    李铎用自己的70年创作实践书写了一代艺术大家的历史。他继承创新,弘扬民族审美思想,建立了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创造了李铎书体,翰墨回报社会,成为一名被当代社会各界共识共知真正的艺术大家。

李铎先生给本文作者题写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