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努力塑造具有公信力的媒体
——在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2014年创作宣传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 彭一超
(2014年4月13日)
在我的印象中,到目前为止,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建院快九个年头了,在张道诚院长亲力亲为的领导和关怀下,应该说,本院经过近九年来的努力,已经逐步成长为辐射全国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书画社团,同时已成功打造出“名人名家精品展”和“名人名家书画报”这样两个自主艺术品牌,这是当下书画界有目共睹的。今天这个会议,还是好像还是头一次把书画创作和宣传出版两大板块的工作结合起来召开座谈会。首先,我认为这是未雨绸缪,是一个非常务实之举;第二,能够把书画创作和宣传工作等同起来,双管齐下,齐头并举,这是工作思路清晰、立足长远的表现;第三,创作和宣传就像一枚硬笔的两面,永远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受汪碧刚副院长兼秘书长的委托,我现在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经历和认识,谈谈自己对本院宣传出版工作的一孔之见。
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宣传出版工作
自21世纪以来,全球迅速进入传媒资讯时代。时下各种各样媒体异常活跃。除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些主流媒体之外,继互联网新闻之后,微博、微信自媒体异军突起,成为新时代人民大众津津乐道、交流沟通、学习益智的重要载体。据百度搜索了解到,截止到2013年10月,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到现在为止,这个数据肯定有新的突破。这是微博式微,微信崛起最有力的证明。但是,只要人们的阅读习惯不会改变。不管新媒体怎样发达,传统媒体永远不会消亡!就拿本院来说,《名人名家书画报》已创办4个年头了,书画界的口碑也好来越好,由过去的双月报,到今年已改为月报,这不仅没有衰退的迹象,反而发展进步了,这是可喜的现象。
另外,还有本院的官方网站,当百度搜索打出北京、名人名家关键词时,马上跳出唯一的“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的全称可供搜索,结果显示相关信息达到933万条,这在体制外的全国数以万计各类书画院中,可谓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无疑是近九年来本院立足北京、与时俱进、踏实做事、勇于进取所沉淀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自从有媒体诞生以来,它便成为各级政党、社会财团的舆论工具和宣传阵地。我们的书画院所办的媒体当然亦不例外。那么如何做好媒体和宣传出版工作?简单地说,第一,要把自己当做“政治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始终和中央的文艺工作宣传口径保持一致,要以政治家的眼光办报、办刊、办网、办院,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要把自己当做“服务员”,放低姿态,才能时刻保持一颗服务大众的心态和意识,努力去服务好广大名人名家,只有做好服务了,我们的媒体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促进新时期书画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宣传出版历来是社会公器,要努力用好公器服务社会
媒体作为宣传出版的传播载体,无疑也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和激励人民大众奋发向上的舆论监督工具。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公器。有时也被一些专业机构团体称之为“新闻出版”;“新闻”和“宣传”其实是两个内涵近似,但彼此有本质区别的概念。比如“新闻出版”往往较之于“宣传出版”更加雅致一些,他有时间的局限,“新闻”是一门客观的、科学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物的开始、过程、原因和结果的学问;而“宣传”则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明显是策划出来的,它不受时间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某方面的宣传。媒体如何彰显专业水准和学术高度?如何做出能够让业界认可和信赖的媒体?这完全处决于我们的采编团队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大凡有较高水平的采编团队的媒体,它自然会通过媒体表现出不同反响的媒体品质。人们常说,艺术家要用作品说话,媒体也会用水平来说话的。每当我们做出来高品质的媒体亮相,人家即使不当面夸奖你,也会对你心存敬畏之心!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全国专业书画媒体生态环境中,都或多或少能够映射出这种传媒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实状态。
如何用好传媒这个社会公器?说到底,道一万,就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新闻出版职业法规程序办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能够看到各种主流报纸、广播电视、网站都分别报道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痛下“杀招”,勒令因涉嫌敲诈勒索的《中国特产报》关门,并吊销其出版许可证,这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应该是当前大陆媒体管理环境中实施实淘汰和退出机制的一个重要案例。这既不可能是第一家,也不可能是最后一家。无独有偶,新华社最近曝光的“《西部时报》涉嫌新闻敲诈被停业整顿”的要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是最近通报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涉嫌新闻敲诈勒索案件,并作了撤销该报驻外省某记者站和吊销了涉事某人记者证等严厉处罚。这些都是犯上述同样的错误。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要强化日常管理和制度执行力,抓主管主办制度和报刊年检制度。打击新闻敲诈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舆论监督。在此,仅仅是举出上述3家报纸最近被处罚例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当然,作为行业报的书画类报纸,自有一定的受众面和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不可能像党报或社会行业类报纸那样,因一旦出现的错误,竟会牵动整个社会神经,甚至产生蝴蝶效应或负面效果。但是,今天我还是要真诚地对本报和本网新闻采编工作中拟用的新闻(包括新闻评论、书画家简介)稿件阅处办法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特别对待通讯员的来稿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不管外来稿是否已经核实,上版之前,编辑人员要尽可能对稿件中的一些可疑信息作进一步的核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要坚决杜绝假新闻或不完整的新闻出现。非重大的连续性事件的新闻,原则上不要发预报新闻,点到为止,一次打住。
其次,编辑人员在对稿件编校过程中,务必要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和“加工不加料”的原则,确保提高稿件“改对”的准确性。
再次,新闻稿件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陈述和梳理,在行文过程中,要坚决杜绝新闻语言中形容词的使用,避免日常口语和公文辞令夹带在新闻语言中;要多用动词,多用陈述肯定的短句;坚决摒弃任何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语句出现在新闻语言中,努力自觉保持新闻语言的客观、公允、准确。在新闻评论和人物通讯文章中,切忌堆砌一些语焉不详、不着边际、肆意吹捧的华丽词语,和蓄意拔高或贬低他人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对当下健在的书画家,不要随意说“大师、大家、名家”。这些称呼近似“公关口语”。目前,从全国书画专业媒体对“名家”的身份界定情况来看,基本上确定在拥有“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以上职务名家的使用,甚至少数几个拥有这两个主流称谓的人,也未必就是名家。“大师”的确已经不存在了!“大家”也就凤毛麟角几个。“名家”全国也就一两百人而已。
我们办媒体要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才能真正确保作为媒体责任的落实,和社会公信力的实现!
最后的一点建议是,《名人名家书画报》经过几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已在书画界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和一定的知名度,我们要举步足实,珍惜荣誉,进一步巩固提高采编质量、印刷水平和发行量。今后,要尝试开门办报,集思广益,大力推介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中青年书画篆刻家,不惟知名度为唯一考量依据,即使知名度再高,如果某些作品水平经不起推敲的作者,采编人员也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要勉强而为,自毁声誉。凡同一作者在同一年之内,最好不要在本报重复做2次以上的专版或专栏。当下书坛画苑并不缺乏优秀的作家,只是尚缺乏发现的眼光!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好既有社会资源,确保能让更多的书画家在本报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现开诚布公。限于学识,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同道师友不吝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