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
文/崔勇波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所著。张彦远(约815—约875),字爱宾,山西永济人。其祖父、曾祖、高祖都曾做过宰相,本人官到至大理增寺卿。张彦远学识渊雅,闻见广博,对书画鉴赏有深厚的兴趣,于是考术古今,叙所见闻,阐发已意,辑征佚文,著成《历代名画记》。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包括:绘画的审美功能,绘画的发展历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画理与画法,作品的鉴赏、收藏、评价、流传及考证等诸多方面。
前三卷以论为主,亦有对绘画源流、兴废以及山水树石绘画发展的阐述,后七卷则以论带史,叙述评论自轩辕至会昌元年共三百七十二位画家的创作与生平史迹,是一部史论结合的巨著。又因此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绘画理论,并加以发展,旁征博引,内容丰富,实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史论著作。一千多年来,此书一直为历代画家、画史、画论家所珍重。
《历代名画记》通篇严谨认真,重视材料翔实,洋溢着一种生气蓬勃,流畅奔放的风格。全书广征博引,纵横阐阖,表现了对前人论著的重视,对历史的深刻研究,又有近于自负的对前人论著的批评,体现出一种既有儒有道有释,又非儒非非道释的新思想。
在书卷首《叙画之源流》一节中,张彦远概括了他对绘画形成与演变的精辟论述,并以较大的篇幅、郑重的态度,阐述了绘画对加强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实用功能。对于“写形”、“传神”、“立意”、“用笔”等前人提出的一系列绘画理论问题及其之间的统一辩证关系,张彦远有更加精深的认识。他指明形似、骨气皆以立意为出发点,二者都要通过笔墨技巧来加以表现。笔墨色彩是很关键的造型手段,决不可等闲视之。他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绘画形象的生动神韵是刻画形象的目的,追求形似只是向低标准看齐,因为气韵不是公用形似一种手段可以凑效的。这便是“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即“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中矣。”他除了阐明形似与气韵的关系,形似与骨气的关系之外,还进一步论证了书法与绘画用笔的关系、笔法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在技术上以墨代色和在艺术上创作上追求“不全之全”等美学原理。
在第一卷谈绘画源流时,张彦远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其理由是,书、画都发端于远古自然模拟的“象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以形传意,画因图见形,书与画都使用同一种工具,用笔有共通之外,“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在其他章节中,也阐说了“工画者多善书”的道理。
本书在后部分用绝大的篇幅记记叙了远古至作者生活年代的“能画人名”,给以72位画家写了繁简不同的小传,其中涉及到画家出身、经历、性格、交游、创作活动、作品评价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个人的擅长和彼此间的师承关系及绘画典故轶事,也应有尽有。
张彦远的绘画功能观念则是对儒家传统功能论的继承和融合。因为张彦远的时代绘画仍以人物为主,因此,他从对绘画艺术的本质认识出发,把人物画的功能放在首位。《历代名画记》的开篇便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里的“穷神变,测幽微”是对绘画艺术性质的阐述。“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既是对绘画功能的概括,更是对绘画艺术地位的肯定。不独如此,他还将他的绘画功能理论作了调整。其论曰,“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这应当说是绘画功能论的一种突破和发展,使绘画功能论从儒家的政治人伦教育中超脱出来,从美感的角度审视,这不能不说是张彦远对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如果说《历代名画记》的绘画本质论、功能论、源流论更多儒学之色彩,那么,其创作论则可以说是以老庄美学思想为主体。其创作论,就其总体倾向而言,仍属写真弄理论范畴。首先是在“穷极造化”,以造化为本的前提下,强调“意气”。“是知书画须意气而成”,以创作主体之意气去穷极造化,去感受造化之功,以达到深刻地把握创作主体所感受到的客体的自然之精髓,然后“立意”,明确所要表现对象之精神风貌,确立创作意图,这就是《历代名画记》反复说的须“意存笔先”。其次,重视创作主体的创作心态,重视创作主体的德艺兼精,提出创作主体须学穷性表,心师造化,博涉技艺。
我国绘画批评自谢赫提出“六法”为标准之后,便一直未有新的批评理论出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对绘画鉴赏批评的主体条件,原则态度以及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基本上已形成初具形态的批评理论。鉴于前人批评的片面性,他提出了批评必须具备的修养情怀。一曰“非夫神迈识高,情超心惠者,岂可议乎画”。这里说的“神迈”是指目光远大,“识高”是指见广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品画,就要具备赏画的知识,就要多看画,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还要眼光宽阔,方能读懂作品所蕴藏的意气。“情超心惠”则是指情操高尚,“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僧”,这样,才能够感悟作品的高尚情感,才能不受个人爱憎的左右,对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这就是“心惠”之意。二曰“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张彦远在绘画批评方面,提出批评主体须了解批评对象的师资传授,师资传授指被批评对象艺术继承发展的脉络。事实证明,“不知师资传授”,便“未可议乎画”,研究对象之师资传授,乃至绘画发展的承传变化,作为一个绘画评论工作者是必须具备的功夫。
但由于历史环境和作者的阶级地位所决定,《历代名画记》中所存在的某些谬见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章节中反映了颂古非今的思想,对当代画家的评价,有偏激之言,有时也表现出一些重视和推崇贵族艺术、士大夫艺术,而轻视和贬低工匠艺术的倾向。然而,与该书的理论贡献相比,这些缺点只不过是微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