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齐白石“偷得浮生半日闲”原拓探颐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齐白石“偷得浮生半日闲”原拓探颐

发布时间:2014-12-09 13:05:08

□ 彭一超


时在农历庚辰年(2000年)春节,笔者从京返湘度假。一日,妻子单位同事、齐白石后人齐燕君女士登门,她携着一个包裹严实的“神秘之物”,说要让我看个好东西,在书房一打开便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是齐白石老人当年创作的一方“偷得浮生半日闲”寿山黄芙蓉石巨印,印面尺寸阔达7.8厘米见方,通高5厘米,净重1600克。如此大尺度高品质的齐白石闲章,实在罕见。这是一方值得研究的印章,我当即用宣纸先后钤拓出该印7枚印蜕,后来将其中一枚粘贴在16开硬纸板上,并加题跋(见图),但通过之后长时间观察,我发现很多齐白石印谱版本均不见此印蜕谱录。现就此巨印的诗文内涵、篆刻艺术及其印钮工艺三个方面试作剖析和解读,探颐白石篆刻艺术的人文风采。

“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出自中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寺在镇江):“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一作又)得浮生半日闲。”其大意是指诗人路过一间竹林密布的寺院,无意间与一个和尚相谈许久,这才发觉自己在浮沉奔波的人生中,又得到半日清闲。以致终日奔走忙碌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浮沉,偶尔抽空,偷闲散心,实为难得。难怪齐白石在此印侧面的楷书边款中大发感慨:“忙忙碌碌何其烦,且偷浮生半日闲,吾一生辛苦,或吟诗涂画,或治印镌石,难得清闲也。白石。”此印应为齐白石案头自用闲章。

这是一枚难得的寿山黄芙蓉穿环螭(chi)环钮巨型方章,环圈直径7.5厘米,上有如意纹薄意浮雕。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头上无角,又叫螭首、螭头。古代彝器、碑额、庭柱及殿阶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而此印台上端作俯卧姿的螭钮四周有凸出点海水状浮雕纹样。其石质肌理呈深黄色,穿环螭顶曲面呈米色,但印台四周有分散不均的蛋清色纹样。把手钤印时手感极佳。这是我当时对此印钮制外形的观察记录。

现着重从印学上来分析。“偷得浮生半日闲”巨印中的“偷”字堪称一个疑难篆字: ,《说文解字•女部》对“婾”字注释为:“婾,巧黠也。从女,俞声,讬矦切。”《汉语大字典》九卷本第二卷P1142女部解释“婾”字有3种意思:第一种是“巧黠”;第二种是“轻视”;第三种是“同‘偷’。苟且。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婾,字亦作偷。”《汉书•元帝纪》:‘婾合苟从,未肯极言,朕甚闵焉。’颜师古注:“婾,与偷同。”三国魏曹植《杂诗》:“烈士多悲心,小人婾自闲。”宋苏轼《扬州谢到任表二首》:“一麾出首,方愧婾安”。所查以上典籍,有力地说明一个问题:古时无“偷”字,后通假作“婾”字。

此印篆文是风格独特的齐派篆书。齐白石的篆刻成就之所以独树一帜,风格鲜明,主要得益于他精湛的篆书造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史上任何一位印学大师,毫无例外不是篆书大家。齐白石亦不例外,他的篆书取法于《汉三公山碑》和《吴天发神谶碑》,融合贯通,自出机绪。他以方笔线条为主调,间或糅入斜笔造险,雄健遒劲,结体方整挺拔。此印章法布局上多处了融合取斜势隶书笔意,如“偷”字的“俞”上部的“三角形”部件和右下部立刀旁之勾画,以及“女”部的三条交叉斜笔,“得”字右下的“寸”部,“浮”字右上“爪”部,“闲”字中下之“月”部,均以斜笔造险势,彼此并不孤立,有机融合在局部文字中,造成视觉上斜线分割的梯形块面相对呼应。篆刻创作之中,刀法历来就是为篆法服务的,篆法本身就是为章法服务的。他那大刀阔斧、痛快淋漓的单刀向线冲刀法,在此印中得到了全面体现,深得汉凿印之精髓。每字中在强调主笔画的同时,或同向或逆向复刀,使线条有粗细对比,有光洁和毛涩的效果。

此印章法中的另一特色是,将字与字之间纵横平行的线条进行局部残破合并,即破笔法,如“浮”字的“水”部,“得”字的右上部中间二横,“生”字与“闲”字中间竖画并笔,“半”字的二横右侧残破并笔等,分别采取纵向或横向的局部并笔,形成虚白,谓之实破,闲字的“月”部第一画进刀时没有刻足,形成虚幻效果,谓之虚破。同时还将“偷”字右下、“得”字右上、“浮”字右上、“闲”字左下破边,仿佛开窗透气,使全印有不同方位的虚白呼应。其次,是章法上的大块留红,如“偷”字的上部与右下,“得”字的左中下,“浮”字的下部,“生”字的上、下部,“日”字的中间,“闲”字上部与右下等10处大小面积不同的留红,自然形成印中的实地,谓之留红响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古代印论中常说的:“疏(虚)处可以跑马,密(实)处不能容针”的理论,意思就是“计红当白”。在此印中便得到充分的实践与运用。

反观时下的一些篆刻爱好者,甚至包括个别名家,每遇类似于“偷”这样需要通假的字,或不加思索,或不查字典,往往以信手将楷书偏旁生硬地拼凑成篆书的做法,实为印人用篆之大忌也。

据《白石老人自述》中记载,齐白石的篆刻学习与继承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模仿浙派时期(1894—1905);第二阶段:模仿赵之谦时期(1905—1919);第三阶段:创新成熟期(1919—1932);第四阶段:创作发展期(1932—1957)。然而,由于白石老人别具一格的篆法和刀法体系,使之在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印之外,赫然再创新格——齐派。从创作风格上审视,齐白石的这方巨制“偷得浮生半日闲”印,应该是他的风格创新成熟期到创作发展期之间的杰作。

另外,因此印边款无纪年,无形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时间猜想。当时据齐燕君女士透露,此印原是她的爷爷齐子贞(齐白石长子)的藏品。此印章后落入到她之手,一度成为其传家镇宅之宝,乃缘分使然。后来,笔者多次回湖南老家,与齐燕君女士有多次接触,每次都要问及此印的情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几年前,当我们见面时,她已告知我,此印已落入到她原工作地新疆的一位亲戚手中。每每回想此事,我至今感概自己捉襟见肘,当时未能狠心买下此印,这是其一;其二,限于当时条件制约,没能即时拍摄此印,立存此照;其三,当时见此印边款浅刻,且多被污垢填塞,便未打出边款。只是对此印作了忠实的文字记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好:“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艺术创作亦不例外。笔者作为齐白石印谱的收藏者和研究者,近30年来,先后购买过齐白石各个时期出版的各种印谱约10余种。余2012年5月有幸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观摩了“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的金石心迹”展,近距离看到了300方隔着玻璃层并灯光映照的齐白石实物印章。后又购买了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百石印富翁朱迹》上下卷印谱,还曾多次在北京各大拍卖会预展上见过齐白石的参拍印章实物,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如此规格和档次的巨印出现。毫无疑问,“偷得浮生半日闲”巨印,不愧为齐白石篆刻艺术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巨印精品。


如今从自家书斋故纸堆里寻出白石老人印蜕若干,梳理旧文,重新解读白石老人家的“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章旧拓,领略古文字和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权且为乡贤白石老人诞辰150周年呈上一瓣心香。

                                                         2014年3月23日于京华攀古斋


  (附言:此文原载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主办的《篆刻》杂志2000年第二期P39页,今重新梳理并撰写,并作了较大改动。本文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印学研究》编委、石鼓印社副社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