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窥奥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窥奥

发布时间:2015-05-11 15:23:30


文/崔勇波


黄宾虹(1865——1955),安徽歙县人,名质,字朴存,一作朴人,别署予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擅画山水,兼作花卉,亦能诗、工书,精鉴赏,兼金石文字、篆刻之学,并长期致力于美术史论和中国画教学,是近代极具影响的山水绘画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黄宾虹出身于传统的诗书世家,自幼攻读经、诗,学习书画与篆刻,青少年时代辗转求师,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早年曾写信给康有为、梁启超陈述革新救亡的政见,结交谭嗣同、刘师培等人,对时世慷慨激愤,后来定居上海,倡导“文以致治,宜先图画”,选择以诗、书、画、考古、金石、编撰、教育终其一生。

黄宾虹的山水画,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来探讨:一、70岁以前;二、75岁—85岁;三、85岁—92岁。

第一时期,即70岁以前,是着重在笔法上探求和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这段时期,路子渐为拓宽,留存至今的临古作品,既有摹董源、米芾的,也有摹李唐、马夏的,还有摹子久、云林的,大都一笔不苟,极似原作。五十岁以后遁入艺林,交游既广,眼界亦开,取精用宏,画风渐趋浑朴苍劲,并努力使古人的笔墨样式与主体的文化修养相般配。这个时期他提出“无笔时期”,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力求笔力苍健墨色滋润,这时期他的画,基本上按一般传统的“规矩”来画,虽已做到一个“入”字,但“出”做的不够,虽已掌握了笔法,但还缺乏墨法,还未做到对传统技法的去粗取精、集取众长之境地。

第二时期,即70岁到80岁时期,是他力追“法备、气至”的时期,提出“七墨法”。从他这个时期的画迹看来,突出运用浓墨法、积墨法的居多,而且在章法行气上,以反70岁以前的做法。因此,山头树石多画骨,从而显得黑,不象上一时期“以实行气”的山头那么白,这是画法及风格发展上的重大突破。之所以用浓墨、积墨,也是他69岁到四川后深受蜀地山川气象的启发而得来的,他在四川的时间虽然不长,收获却很大,特别游青城、峨嵋、剑门、三峡等地,他都如痴如狂,激情迸发,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画作品。

第三时期,是渍墨时期。他80岁起把“七墨法”中的“积墨”改为“渍墨”,前者是用浓淡各种笔墨层层积染,后者是以水运墨或以水浑墨,这就得讲究掌握“水法”。在他85岁之后的创作中,大大发展了“水法”,应用了“水运墨、墨挥色、色泽墨”等多种渍染、干染技法,使他的画风由“黑、密、厚、重”转变为气韵生动、浑厚苍古,有笔墨痕迹而又似无笔墨痕迹,达到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厚中薄、薄中厚的境界。黄宾虹至此解决了许多在艺术表现上的高难度技巧问题,从而达到美学与意象境界的高度结合。直至八十岁以后,黄宾虹因患严重白内障,视觉渐趋消失,到八十九岁那年,几乎完全失明,他仍不停地作画。积数十年摹古仿古、饱游阅览之经验,几达自由之境,画风为之大变。骤看之下,笔不笔,墨不墨,铺天盖地,粗黑凌乱,惊世骇俗,内在里却充溢着出神入化的韵律和生命节奏。

黄宾虹的画浑朴、雄壮、厚重、华滋。其画山水,用笔柔韧圆曲,一波三折,绵中藏刚,浑朴沉雄,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用笔用线之美。对于用墨,黄宾虹有“七墨”之说,即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这些墨法在黄宾虹的画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使画面光彩照人,气畅神荡。笔墨两者,他所看重的是用笔,他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他认为“笔力有亏,墨无光采”,所以他的最高要求,是“墨中见笔笔含墨”。

读黄宾虹的山水画,大都铺天盖地,黑、密、厚、重,如《夜山图》、《深壑崖屋》、《山雨欲来图》等,都以焦墨积染,画面极为深沉厚实。画面之上,山川的浓重墨色和天空、水流的空明洁净,给人以醒目的印象。苍劲的笔触和淋漓的墨痕,交织簇拥着的线和点,既莽莽苍苍、沉酣雄奇,又隽秀娟雅、华滋柔润,黑、密、厚重中,闪烁出异常丰富的光泽。山川的暗面由于山谷的漆黑而显得发亮,黑洞洞的山坳在暗淡的山谷中呈现出深暗的色调,而闪闪发光的宿墨点,又在这些浓重的暗部巧妙地分布了无数的灰点、白点,恍如夜幕上的群星璀璨。正是对光的深刻体验、追思以及精湛的艺术处理,构成了黄宾虹艺术“密处加密”、“极塞实处,愈见虚灵”、“愈多而愈不厌玩”的精华所在,使黄宾虹的作品达到了浑厚华滋的意境,紧紧地把人们的思绪和情感带入到一个长久的沉思和心灵恬静的境界之中。

对于传统山水精粹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说,黄宾虹算得上是古今独步。他认为:“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者。”黄宾虹深知,变革古人,非大自然中觅取变法的钥匙和灵感的火花。凡出自造化,出自生活,达到通境会神、静玄内美、物我两忘境界的艺术创造,是最具生命力的。黄宾虹穿越了古人的轨迹,跨入了山川的肺腑。他的“心”与古人的“法”,山川的“性”已相融无间。

此外,黄宾虹在理论上也颇有研究,有人为其作过不完全统计,在上海的三十年和后来困居北京的十一年,加上他回杭州的七年,于这四十多年间发表的著作及编纂的文字不下500余万字,此外还有大量未发表的手稿。另外他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50岁至74岁的这二十多年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东部、南部各省的名山大川,他曾筑舍池阳湖中,清泉茂树,最宜消夏,吟诗作画,又曾西游巴蜀,并绘蜀游诗册赠陆丹林,逾北燕,跨南海,攀天都,涉洞庭,九上黄山,四登泰岱,还曾去过香港、九龙,可谓尽天下之大观,而使浩然之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1955年,黄宾虹被人民政府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在我国,他是第一位得此荣誉称号的画家。黄宾虹的画可谓曲高和寡,解放前,他曾对他的学生黄居素说:“我的画现在不会算数,可能还得待我死后,再过三五十年,那时才有可能热闹。”现在似乎应了他的预言。

黄宾虹在山水画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是振起近代山水画的一个关键画家。他的画结束了山水画坛上衰微萎靡的旧状态,开始了雄浑苍莽,大气磅礴的新时代,使濒临灭息的中国山水画获得了新生。无论从艺术风格,气质学养还是人生阅历是看,在同代人中,黄宾虹都是最典型的文人画家,他的类似于传统文人画家的那种“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人生选择,使其跃迁到一个高度自由和纯艺术的起点上,从而遏止了文人画价值与功能的分裂趋向。黄宾虹作品具有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并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巨大的创造性,在艺术上做到了个人气质、文化学养、生活经验和绘画表现力的高度结合。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丰厚学养,集前人山水之大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终大器晚成,成为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

(发表于2002年10月15日《诗书画》第54期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