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互联网时代汉字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互联网时代汉字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4-11-28 09:42:07

作者:汪碧刚

引  言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显著标志是具有超时空的文字记载。汉字是中华民族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这个载体,汉字也因之成为实施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字的统一,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写字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从教会孩子学会写字起步,写字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传承祖国汉字文化,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格魅力。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分享网络文明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着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汉字教育危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字的书写已随之慢慢淡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汉字书写”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却在不断退化,得使中国“写字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一位书法家,笔者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正视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对汉字的热爱和书写。

一、互联网时代对汉字教育的冲击

    电脑的普及的确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也提高了文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且格式统一、文字精美、快捷高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一代忽视了汉字书写?专家分析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电脑的智能输入干扰了识文解字。一些简易的输入方式,如智能输入法,只要敲打声母字就都出来了,一些人看到同音就觉得对了,以至于对字的印象模糊了;二是打印作业削弱了写字训练。年轻人书写能力的退化,还在于用手写字的训练机会比原来少了很多:在校的学生打印作业比例越来越大,而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大多处在无纸化办公的环境中,训练量小了,写字能力自然就退化了。三是兴趣培训忽视了书写训练。

    互联网开放、快捷、交互的特性,推动着信息平等化、低成本化传播的提速。网络的发达,使得学生应用QQ或BBS与人交流的机会增多,他们运用电脑打字的速度并不比手写慢。而且由于电脑打字易于修改的特点,很是符合老师强调书面整洁的要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乐意用这种方式取代手写,很少练习写字。

    随着计算机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不仅墨水和砚台已经逐渐被抛弃,笔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正急剧褪化,在一些行业,笔已经被彻底摒弃,在职业人士那里,笔成了只在签名时才偶尔使用一次的工具。在青少年中间,曾风靡一时的毛笔课和硬笔书法自学,也为提高计算机录入速度和应用技巧所代替。

    许多人对电脑越来越依赖,打字速度越来越快,汉字书写却越写越生疏。然而,电脑普及的背后所带来的问题,则是人们动手写字的几率越来越小,尤其是中小学生缺乏“写字教育”的培育,写字状况令人堪忧,他们虽然电脑打字很快,但一动笔却是一团糟,不仅字写得难看,甚至错字、别字连篇。《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明确要求高考作文:书写规范,标点正确,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

    中小学生书写能力退化,电脑网络的普及是重要的原因。即使是很多的大学生,电脑玩得流利,编排、设计文字版面轻车熟路,但是一提笔写字就令人难以恭维。互联网时代对汉字教育的冲击力之大之强,使得汉字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严峻考验。

二、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及现代价值

㈠、汉字作为文化载体,在科技发展领域仍独占鳌头。

    1、汉字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大分类法”,很多表意文字可以被很清晰地认出,这源于汉字有所归属的偏旁部首。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并把它归入某一类别。在科学黎明到来的前夕,培根②曾把科学归纳法总结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虽然在科学实验中,归纳法未必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在科学、文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它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计算机系统内,目前中文输入速度要优于英文输入速度。一度,字型结构复杂的汉字在进行计算机处理时,使得科学家们束手无策,美国空军在上世纪60年代初试图建立一部“中文电脑辞典”,以适应军事需要,但是研究时间长达十年却一无所获,这时汉字的智慧性再次显现。之后,中国人自己研制出了汉字输入技术,据统计,每分钟汉字输入电脑的的数量是250个左右,而英文最快为1080击,折合成汉字大约216个字左右。

    3、汉字是矩形结构,在信息时代不仅便于文字录入,也便于文字信息保存。因其结构严谨、纠错性强,一句话中即便损失掉几个汉字我们也基本上可以通读句义,但英文就很难达到如此水平。因为英文单词一旦丢掉几个字母,这个字就变成了别的字,这种较为松散的结构有时不适宜长期保存。

     汉字本身就是宏大的艺术品,从内到外,从轮廓到精神,它经得起各个角度、多个学科的解读,对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科技时代,也是整个文明进步的报时钟。

㈡、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至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又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它们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不可埋没的贡献。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1、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③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释来自《周易》④,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

    2、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说,就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要按照丈夫的意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

    “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这种生育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房子的符号),下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麻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sòng)”,意思是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jiān,简化字同‘奸’)”,意为邪恶、奸诈。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束。“妥”字上为“手(爪)”,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能安妥。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开始清除。

    3、汉字简化,古今贯之。汉字至今起码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汉字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它的形体是在不断地趋于简化。再早的不说,就从甲骨文到金文(钟鼎文)、小篆的演变,从小篆又到隶书、楷书的演变,哪一个阶段其实都是形体简化的过程。这里面,以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最大。尽管小篆比起金文、甲骨文来已经简化多了,但今天我们认读起来仍很困难,可是认隶书就顺利多了。所以说,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被看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那么,具体地说,今文对古文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呢?那就是简省了偏旁,简化了结构,删除异体,减少字数,字形定型。其实,隶书之后,汉字形体的简化并没有停止。隶书到楷书是进一步的简化,这之后又出现了大量的简体字。这是人民群众和书法家的共同创造。有人从现存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手书中,找出“扬、为、时、富、张、丧、谢、东、资、怅、来、纪、经、万、栖、将、询、随、问、说、谛、静”等22个简化字。这是1600多年前的事。

    近代,汉字简化现象更加明显。从上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更把简化汉字工作跟普及教育、富强国家这些目标联系起来。1935年,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曾发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简体字324个。其中有223字跟今天中国推行的简化汉字完全相同。

    中国研究、推行简化字,也是为了普及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以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无疑的,简化字给外国人学习中文,给海外华人的子女学习自己的母语、母文化,也带来了方便。中国的简化字,已为新加坡等国家所采用。澳洲教育部也规定开设中文课的学校,要教简体字。这是很有远见的。可见,简化汉字,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顺应历史趋势的。

㈢、汉字是中国哲学丰富内涵的集中体现。

作为汉字,既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而且在汉字大规模创立之后,中国人的思维、语言和汉字已经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了。就汉字而言它也是中国哲学最早指导创立的中华文明内涵之一。

    1、汉字是世界上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文字。大量事实证明,中华文明源自《易经》,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也源自《易经》⑤。当我们将《易经》所示方法论与思维方式同汉字创立的思路联系起来看就可以发现,这二者是同一的。汉字的大规模创立,是在有了世界上与众不同的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得以实现的。文字界一般用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来区别不同文字的内涵,汉字被称之为表意文字。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其主要内涵是形、声、意三者兼备、三者是同时出现无法分割的,其宏观与核心均是会意,但这时的汉字已不是象形文字。汉字之所以成为汉字,是以它冲破了象形文字的束缚,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及各种抽象事物为标志的。从汉字的发生、发展到大规模创立的过程看,如果没有中国哲学方法作为指导方法,它是难以冲破象形文字的束缚的。从中国哲学形成的年代看,它早于汉字大规模创立的年代,汉字的大规模创立是在有了“六书”的造字方法后才得以实现,而从“六书”的内涵中又可以看到,它是在把握了语言和文字的宏观后产生的,对一事物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是中国哲学的灵魂,这又证明了汉字的大规模创立与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2、哲学与文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中国文化中更显出其特殊性。中国哲学指导了汉字的大规模创立,在此之前,对汉字的研究均仅仅局限在字形的继承上,而忽视了对汉字的宏观认识。既然文字界将象形文字等同于表意文字,那么,就应该在汉字的表意功能上做文章,真正找出汉字为什么能由象形文字得以大规模创立的原因。对此,古人是十分清楚的。而今人却由于受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影响,非但没有从汉字的表意功能入手去找它大规模创立的原因,有些学者反而一味追求将汉字改换成拼音文字,并认为汉字只有走拼音文字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结论的确将汉字研究引向了歧途,如果按此观点走下去,中国文化将被破坏致尽。文字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绝不是只有拼音文字一条路,否则汉字就不会到今日还在被使用。汉字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到大规模创立,是有其深厚的文化与哲学根源的。在中国哲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的内涵被揭示出来,对以它为指导方法创立的中华文明中的各个学科进行详细阐述,是必不可少和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从哲学的意义上去理解汉字,学习汉语,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

三、互联网时代推进汉字教育的对策

㈠、推进“写字教育”。

    由于计算机普及,使汉字手写的训练遇到困难。重视写字,提倡写好字,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应当全面、深刻挖掘、总结写字教育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好这些作用。

    1、写字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奠基工程。学习能力是由什么构成的?是由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构成的。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阅读、写作、计算,一个人具备了这三项能力,就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就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这个基础和没有这个基础大不一样。新中国建立时我国有80% 的文盲,国民的整体学习能力很弱。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普及程度极大提高,劳动力素质支撑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识字(包括写字)、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在计算机打字普及的情况下,在中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手写。大脑细胞对手写和打字的刺激反应是不同的。打字往往比较机械,写字则需要更多的思考。笔者认为手写,思考在其中,理念深化在其中,审美追求在其中。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应提倡重视手写,我们可以把写字看作是学习能力的奠基工程。

  2、写字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工程。写字并不很难,但也不容易,如果从小把字写好,对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是很好的熏陶。小时候没有经过训练,缺乏基础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到年纪大了来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应该从小受过训练跟没有受过训练是不一样的。行为规范是可以迁移的,写字时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当你写好之后,自己也觉得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迁移到做别的事情的过程中。提倡养成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很快,好的方面是促进了发展,负面影响是容易让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从小学阶段就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弄虚作假。一笔一画,有实事求是之意。要养成良好的学风,甚至还要从标点符号做起,要从引用他人文章加引号做起,要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写字就是这样一个行为规范的养成工程。

  3、写字是文明传承的工程。教育事业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可以从教育思想、体系、制度方面讲很多,但最根本的一个中国特色就是语言。中国特色寓于中华民族的语言中,寓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当中。讲中国特色,第一步就要热爱母语,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字,要提倡热爱母语文化;从通用语言文字的角度讲,应提倡热爱汉语汉字。学习外语无疑应非常重视,我们需要学习各国优秀文化、先进科学、一些好的理念,并且吸收、消化,变成自身的东西。但母语文化作为文明传承的启蒙工程一定要重视,尽早抓,到大学再抓就晚了。写字、写规范汉字还是要从小抓起,老师、校长乃至全社会都能重视这个问题,使写好规范字成为一种习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基于此,笔者以为,我们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大坝”,不能就这么被电脑普及给冲垮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书写需要传承乃至发扬光大。教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写字教育”,想方设法拯救“写字教育”,通过开设书写课程,引导中小学生日常的写字养成。写字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使电脑科技再发展、再普及,也替代不了手写字的功能。因此,开设“写字教育”迫在眉睫,而推动“写字教育”的发展也将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㈡、书法是汉字艺术的主体,建议恢复“书法进课堂”。

    谈汉字不能不谈书法,书法是“写字”,但又高于“写字”,是一门艺术。所谓“书法”,“书”是写,“法”是度;“书法”即“书”中有“法”;中国书法艺术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把“字”、“文”、“书”三位一体地进行考虑。书法家用笔墨表现自己对国家、民族、生活的热爱,寄情于此。中国书法拥有广泛地社会基础,全国有数以亿计的书法爱好者。

    1、现代汉字艺术—书法的发展趋势。书法是汉字艺术的主体,是中华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是历史的文化产物,是东方意识灵魂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积淀着多层次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附着丰厚、灵动、整体的精神特质,可谓是流淌广远、包容万象。然而,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旧时代的转型过程中,文化趋同所形成的单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何借签和发展,俯瞰和概括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进行纵、横面上的融合和贯通,建立多元的文化格局,现在已成为各个领域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书法艺术的创作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汉字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既承载着语言信息传达的功能,又极具艺术表现,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向认识,记录着人们的情绪心智和生命历程。因此,就书法艺术的创作而言,必须立足汉字艺术体系的基础上,以求得书法艺术创作的延续和拓展。

    2、建议恢复“书法进课堂”。2009年9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了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申报的22个项目入选,中国书法名列其中。书法申遗成功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在社会上烘托起习写书法、欣赏书法的氛围,需要恢复书法进课堂,使其在中国具有群众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这是比申遗更加漫长、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

    2009年12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笔者的文章《恢复“书法进课堂”》。

    书法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汉字符号,在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受到了空前重视,全社会均崇尚书法。日本把书法作为自己“国魂教育”的一部分。书法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了受中国文化深远影响的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国际间的书法交流在当代也越来越频繁。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很多来中国的外国友人也通过学习书法进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也从书法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

  毋庸讳言, 书法在中国具有群众性,但在许多人心目中地位并不高。恢复和推进“书法进课堂”势在必行,我们推崇恢复“书法进课堂”,并不是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而是让书法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对于书法进中小学课堂,让中小学生练习一下毛笔字,触摸一下博大中国文化的一边一角,对其修养大有益处。但目前专职的书法老师很少,多数学校是美术老师兼教书法。笔者建议,这样的教学体验不能流于形式,需要相应的师资进行配套。师范院校可开设对应的书法教育专业,多培养具备书法教育资质的老师。相关部门可通过多种渠道开设形式活泼的书法欣赏讲座或业余爱好者交流平台,让书法更贴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否则复兴传统文化无从谈起。书法最具历史内涵,因为我们祖先很多宝贵的东西都是通过文字书写传承下来,没有文字又何来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四、繁荣和发展汉字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当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繁荣和发展汉字文化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1、有法可依。2001年1月1日起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为汉字文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在这一方面,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汉字大有可为。在全民中普及汉字教育可以有效达成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新形势下,我们对待汉字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当前, 汉字文化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大力发展包括汉字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汉字文化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汉字文化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汉字教育的冲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推进“写字教育”和恢复“书法进课堂”等诸多方式,实现汉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继承创新,使得这种文化更加光辉灿烂,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②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③ 许慎(约58年—约147年),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     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④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

⑤ 陶宥亘:《易经》新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