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百炼工纯自天然——读《培森书画》随感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百炼工纯自天然——读《培森书画》随感

发布时间:2015-06-30 15:13:47


作者:韩丽萍


人常说,以文会友是人生一大乐事,与庄培森先生的结缘就源于他的文字。一日午后,在相邻办公室偶然发现《培森墨韵》一书,原想随手翻翻,不料却被书中诗意的文字所深深折服。2015年年初庄培森先生的《培森书画》一书又出版了,5月在北京举行了新书的首发仪式。很幸运,我们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书画台成为此次首发仪式的主办单位,我不仅有机缘再次拜读庄培森先生的新书,更有缘近距离接触庄培森其人其艺。

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于书画的痴迷似乎来自骨子里,每每拿起毛笔,所有的烦恼都会抛诸脑后,浮躁的心绪也会逐渐平静下来,对书法我是很有瘾的,所以总喜欢看看有关书画的专业书籍,但面对古奥难懂的书法著作,心中还是发怵的。自观《培森墨韵》一书后,似乎隔在我与书画之间的门一下洞开了,所有森严的法度,全部幻化成可以用生命去解读的美丽。在书中,庄培森用萧散自然、简淡清和的笔法亦如他的书画一般,娓娓道来,把艰涩的书法理论、书画名家的掌故讲得不但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平易自然,单单这一点就极不简单。清人张问陶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是天然。”大凡真正大文学家的作品,特别是一些传世的作品往往不是晦涩难懂的,而是以一种简淡的方式,表达一种“看似寻常却奇崛”般的诗意。

在书中,庄培森为我们讲述了体悟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的特殊性。中国艺术与西方写实艺术不同,西方艺术强调光线等等艺术品外在的、个体的、客观的东西,线条就是线条,艺术创作主体不能随意改变。而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更多地体现出主体对于生命的认识和表达,表现的是主体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取向,此时似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其实,所有的物象都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气息。包世臣曾有“书道妙在写情性” ,书法不仅能在形式、墨色、构成、线条等方面表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之美,还能在整个作品弥漫出来的气韵中,展现出一种心灵之美。在书中,庄培森把书法艺术的特质比较准确地阐释出来,而且通俗易懂。

《培森墨韵》是庄培森对书画艺术、书画理论、过往生平的综合叙述和全面展示。那么《培森书画》则更注重于展示庄培森的书法、绘画、诗文作品。每一幅画配一首诗,每一幅书法作品将释文、款识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体现出庄培森一贯的做事风格:严谨认真、规规矩矩。欣赏《培森书画》作品时,其间流露的儒雅端庄、不狂不燥的气韵,犹如一泓秋水荡涤心胸,在幽静明朗的书香氛围中,体悟生命的诗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白雪石曾这样评价:“庄培森的书法,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在用笔和结构上有师承和变化;作品具有清气和书卷气。这些都是靠其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努力学习、多年积累之后才达到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庄培森逐渐形成了“庄而逍遥,自然为美”这样的学术理念,让他的书法艺术有了更加明确的学术追求和美学价值。

庄培森书画中所蕴含的书卷气得益于他爱读书的习惯。张元济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从庄培森的书中,感受到他这么多年确实读了不少的书,这与当今书坛许多不读书的书法家形成鲜明的对比,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的萧劳先生对庄培森说:“作书须学问,否则俗且伧。学为书之神,学富笔纵横;学为书之骨,骨立书峥嵘。”无论在《培森墨韵》中,或是《培森书画》都可以看出庄老师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历代的书法碑帖的精研,如对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体现的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平和自然之美”,评价得非常贴切自然。深厚的文化修养,也让庄培森的诗文写得文采斐然,如他的咏兰诗“叶蕊含清露,风吹泽谷寒。蟾光怜玉影,相拂素波漫。”不仅是对兰花特性的写照,也体现出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

庄培森的艺术修养一方面来自于孜孜不倦的读书和苦练,另一方面更与他和现当代艺术大家的交往分不开。庄培森少时得益于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启蒙,后师从书法大家沈鹏先生,又受到黄胄、冯亦吾、启功、刘炳森、张荣庆、杨善深等大师的指点。在当今书坛能够得益于如此众多书坛名家的指点,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的。别的不说,单单说庄培森的启蒙老师张伯驹,即是一位大儒景行的“京华老名士”。为了不让国宝流失,他变卖偌大的家产买来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可谓价值连城,却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其大家风范至今无人可比。能够幸遇如此襟怀磊落、心清似水的名士为启蒙之师,庄培森真是福德不浅。张伯驹对尚年幼的培森说了一句:“儒道释,任天真,聪明正直就是神。”虽然庄培森那时年纪还小,不理解这番话的意思,但时过境迁,当庄培森登泰山时看到石刻“聪明正直”四字,始有所悟,曾作诗以明志:“学书当纳百家,存率性天真之心,当然悟性必不可少,直道而行九死不悔,方能艺海探珠”。伯驹老人虽已仙逝,但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却深深地影响着庄培森的为人,也影响着庄培森的艺术境界。在与庄老师的交往中,其谦和有礼、聪明正直的为人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他的弟子对庄培森的为人也是交口称赞的。古人讲,与贤者交,如入芝兰之室,能得到这么多大家的耳濡目染,对庄培森眼界和胸襟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魏峰说:“观培森道友诗书画颇有深感,培森吟诗立意高古,书艺清秀典雅,画作淡幽透韵而功力非浅,故而觉斯人前途无量,乃真才子也。”

作为职业书画家,庄培森秉持着“欲学艺,先做人” 的原则,把艺术和人生融为一体,其文韵墨痕如一缕墨香弥漫于天地之间;其聪明正直的为人,亦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浸润着当今的书坛。


2015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