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虎年话“虎”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虎年话“虎”

发布时间:2014-11-28 16:29:14

作者:凌士欣

    牛辞胜岁,虎跃新程,耳边仿佛听到虎啸风声。

    虎,猫科哺乳动物,毛色黄或褐,有黑色条纹,前额上黑纹略似“王”字,似乎天生就是“兽中之王”。虎有不少异称。如“山兽之君”(简称“山君”)、“百兽长”、 “封使君”、“寅人”是拟人称。“於菟”(於音乌)是古代楚人对虎的称呼。陈、魏、宋、楚间称虎为“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虎“李耳”。李时珍认为李耳是“狸儿”的音转,故南人称虎为“猫”(《本草集解》),又有“大猫”、“山猫”之谓。关东关西称虎为“伯都”。云南少数民族有称虎为“罗罗”。“山神”(“山神爷”)、“啸风子”则是对虎的敬畏之谓,等等。不下三十之余,总称老虎。

    老虎除了是一种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虎”字的初文似一只侧立的虎(图1),张着血口,獠牙利齿,卷尾,身上有斑纹。象形。后从图画文字体系中蕴育出之甲骨文(图2)、金文(图3),亦以侧视构形,有头、身、足、尾,方位有左有右,线条简练,以仰天长啸、虎口食人的特征别于其他兽类。秦篆“虎”(图4)趋于匀称,象形性依稀可见。隶变(图5)及楷化(图6)后,“虎”字的象形特征几乎无存。倒是在联绵草书中,有的“虎”字颇具“虎啸风冽”之势(图7)。图8a、b、c、d之“虎”字,分别出自“睡虎地简”、“银雀山简”、“流沙简”和“西陲简”。图9是《苍山画像石题记》中“虎”的写法。图10为南朝《爨龙颜碑》中的“虎”之形体。图11摘自《碑别字新编》中虎字的几种别体,纵或点画增减,位置移易,但使轮廓可寻,亦不难推绎而识之。

    许慎《说文解字》谓“虎”“从虍从人,虎足像人足。象形。”析形不确,误把虎尾与后足交结之线条,从虎身割裂并误认为“像人足”。这是许氏未曾见到甲骨文,或是未对金文“虎”及古玺“虎”(如“司马射虎”之“虎”下部像爪形,图12)作解析,仅依秦篆之形致成。若此,我们不可 “以五十步笑百步”?

    “虎”字的读音像其吼声,所以“虎”也是个象声字(参见《渊鉴类函》虎字条)。

    “虎”可单用,也作偏旁。凡从“虎”作义之字(如虒、虓、彪、甝、虩、虣、虢等等)皆与虎类动物等义有关。如今字典里,“虎”归“虍”部。“虍”为甲骨文、金文“虎”之省文,似虎头上的花纹,故称“虎字头”。图13a、b、c、d、e分别为燕、齐、楚、晋、秦系古玺中“虍”的形体。图4b为秦始皇“书同文”后“虍”之写法。如今“虍”不单用,只作部首。从“虍”取义的字(如虞、虚、虐、虔、等等)皆与虎类动物等义有关。

    老虎凶狠残虐,故许多伤害物类的虫以“虎”命名。如“蝇虎”、“蝎虎”等等。港澳地区曾风行过惊蛰日“祭白虎打小人”的习俗。以虎为害虫的代表,祭而打之,以示警告。又如“虎而冠”谓凶暴似虎之人。“为虎作伥(鬼名)”比喻做恶人的帮凶。诸如“狐假虎威”、“苛政猛虎”。前者喻依仗他人势力来欺压别人(事见《战国策•楚策》)。后者以虎患比喻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事见《礼记•檀弓下》)。再扩展引申开去,如“虎口拔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虎口”、“虎穴”喻险恶之处。《宋史•洪咨夔传》:“况与大敌为邻,抱虎枕蛟,事变叵测……”句中的“抱虎枕蛟”喻处境危机。又“虎尾春冰”喻所处情景危殆(《云•君牙》)。“虎”字还有潜在危险之意,故而“放虎归山”实属大忌。而人们常说的要努力消灭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这“虎”更有比喻色彩。

    “斑寅赢得号将军,月黑深山星目分。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劢兽奔群。”因虎的威猛之势与天下无敌的雄武气概,所以“虎”字称勇猛杀敌的军队为“貔虎”,或谓“虎貔”(唐•李商隐《韩碑》:“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从犹虎貔”)。称大将拜见帝王为“虎拜”(元•陶宗仪《送邵升运应聘至京》:“天威咫尺黄金阙,虎拜三千白玉墀”)。而辛弃疾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如虎”,记述他年轻时统帅军队,驰骋于中原万里沙场的情景。又言割据称雄为“虎踞”;言军队的营帐为“虎帐”;言遮护营寨的篱笆为“虎落”。诸如赞美善战能胜的指战员为“虎臣”、“虎将”、“虎贲”、“虎士”等等。而“虎榜”则为清代武科进士榜。还有军事首脑设的“白虎堂”,非请莫入,违者斩。《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受陷害而误入“白虎堂”,被削职充军。

    说到“虎”与军事的结缘,不由想到盛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虎符”,它是帝王授予臣属调兵遣将的信物,由青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一符从虎背纵向剖为两半,右半符存于天子,左半符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之将帅,调发军队时,须有使臣持符验证,两半相合,证明所行之事可信。传世虎符有先秦时期的“杜虎符”(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新郪虎符”(为巴黎陈氏所藏)和秦始皇时的“阳陵虎符”。“阳陵虎符”(图14)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篆书,“文字谨严宽博,骨劲肉丰,与泰山、琅邪台刻石虽异而体势正同,非汉人所能仿佛。”(王国维《阳陵虎符跋》)至今仍为人们书篆、刻篆之范本。

    由虎符联想到秦汉瓦当(古代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瓦,俗称瓦头)当面上的虎纹。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四虎纹瓦当”(出土于雍城遗址,直径13.8厘米。图15),四兽形态几近一致,头圆、尾卷、利爪,凶猛机警,绕着一不规则的纽心,昂首弓身,追逐奔跑。又如西汉内宫西向殿阁所用瓦当(直径18厘米。图16),整个当面是一只虎的侧投影,张着巨口,引颈翘尾,灵活矫健,作奔驰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虎门神”亦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以虎为题材之艺术作品。如汉代《风俗通仪•祀典》记:“县官常以腊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每扇门板上各画一虎,呈二虎把门之势。有的还题上诗:“猛虎雄威借山林,啸吼如雷惊鬼神。始皇敕封山王兽,待守广镇聚宝盆。”

    虎作为绘画物象,早在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已经出现。历代艺术家在刻画虎的同时,也留下不少美谈。如敦煌莫高窟中南壁,有北魏时期画的《舍身饲虎图》,描绘一个青年男子跳悬崖、刺咽喉、委身饲虎以及国王、王后痛哭、祭塔等场景。画风古朴,设色浓重。这类舍身饲虎为题材的作品,在我国早期佛教艺术中甚为流行。如敦煌莫高窟北朝开凿的石窟中的301、428(北周),302、419(隋)以及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第17、69窟(北朝)、麦积山127窟(北周),也多画有不同形式的《舍身饲虎图》。画面是依据《贤愚经》或《金光明经》绘制的。再如五代后梁道士厉归真,是一位画虎能手。据说他为了熟悉虎的习性,在山中大树上搭了一个窝棚,观察虎的各种动态,有时在庭院中自己披上虎皮,学虎的腾跃捕抓等姿态,体会虎活动时的特征。后人赞许他画的虎,毛色明润,姿态各异:或扑面腾跃,或仰天长啸,或霸气凛然。其视耽耽,有威加百兽之意。再如清代画家丘天民“结屋深山,观生虎得其神,返舍取笔就粉壁图之,犬一见皆惊,仆为之遗矢”。有张子,号虎痴,豢虎以供写生,笔下之虎,各种形态,各摘《西厢记》词句题之。如“临水秋波那一转”、“怎么不回过脸来”、“终日价情思睡昏昏”等,以寓美人猛虎之意,现自家面目。动物园的出现,为画家近距离观察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留学日本时,得力于动物园写生,笔下虎的神情形貌,或洒脱豪放,或气概雄武,或安谧酣甜,极为传神。

    再说说虎与书法的一些事。古代象形书中有以“虎”命名的“虎书”(亦称“虎篆”)、“虎爪书”。据《书要篇》刘有定注:虎书乃文王之史所作,唐•张彦远《法术要录》所举“百体书”中有“虎篆”;虎爪书拟“龙爪篆”而作,但有流溺之患,因加棱角,为虎爪之势。其目的是“皆不可卒学,以防作伪。”而“虎牙势”是古人论笔势之说。它是“永”字八法中“策”(指仰横的写法,亦称“挑”)法异势之一。清•戈守智谓:虎牙之法用于偏旁“金”、“王”(按,即最后那一横挑)等字。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梁武帝萧衍鉴赏王羲之书法的审美情趣---“外状其形”说,是对王书笔力遒劲,“字势雄逸”的形象比喻。北宋米芾认为这类比喻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海岳名言》)

    “笔虎”是唐代李阳冰的诨号。他精书学,尤对篆书潜心钻研30年之久,所作笔法淳劲,气势犀利,如虎如龙,独步唐代。时人尊他为“笔虎”。

    余年少时,曾见大户人家之厅堂上挂有榜书“虎”字。时或于茶楼、酒馆见有人以排笔书草书“虎”,写至中坚时,长拖到底。甚感好奇,观者也多喝彩叫好,惟识者曰:“江湖气”也。

    常熟翁同龢,生于清道光庚寅十年(1930)四月二十七日,属虎。光绪二十四年(1998),因支持维新变法,被西太后革职回籍,居虞山鹁鸽峰。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正月十七日,他在《翁文恭日记》中写道:“戊寅二时起床,秉烛写虎字数十幅”,以分赠亲友。时年七十三岁。也是随俗。至今有其正、草、隶、篆四体书“虎”字石刻传世。当时,曾得翁氏赏识的书法篆刻家赵古泥,字学翁氏,而名誉江南,曾写“虎”字出售。作有《效松禅虎字》七绝一首:“松禅放笔作虎字,如虎深林坐啸风,小子安能望肩项,涂来却与俗争雄。”(《赵古泥诗草》卷一)不难看出诗人对翁字的崇仰之情,为自己学书未成而不胜愧汗之感。

    虎年话“虎”欲语甚多,如儿童要戴虎头帽、围虎头兜、穿虎头鞋,以辟邪讨吉。又如与虎有关的地名,有距洛阳五十里的“虎牢关”,苏州之“虎丘”,庐山之麓“虎溪”,广东东莞“虎门”等等。恕不赘述。

    “牛耕禹甸千家富;虎啸神州万里春。”祝大家虎年振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