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靠作品说话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靠作品说话

发布时间:2016-03-02 09:37:32


作者:吴正前


题记

书法是写出来的,它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与外部世界不存在任何关系。其意义和价值全靠评价者解释,参与评价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卷入一场意义之争。争论的结果,总是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优先权。

汉字书写者成功立世有三个标准:一曰开风气之先,二曰承前启后,三曰集大成者。这三种书写者格外受到世人青睐,所谓“重量级”人物或“大师级”人物,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书法史也总是给他们以显要的位置和较长的篇幅,不厌其烦地揭示他们的成功史。因此,书法圈子里有点成就的人总喜欢说“靠作品说话”。

经常遇见书法家扎堆小聚,入耳最多的也是“靠作品说话”。似乎自己的书法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也难以让人驳倒。但如果真把“靠作品说话”当成“真理”或至理名言,那书法的发展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事实上,当人人都争先恐后地站在书法的制高点上,抢占话语权的时候,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没有改变,真正的“重量级”人物、“大师级”人物并没有出现。是的,我们习惯于站在这个立场上谈书论艺。吴冠中成名之后,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靠作品说话”。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振振有词:作家立世最终要靠作品说话。书坛所谓的“大腕”也经常奢谈“靠作品

说话”。翻开历届书法展览作品集,看看有几位是“靠作品说话”而获得奖励名次的。当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靠作品说话”只能沦为一厢情愿的梦想,直接或间接地树立掌握话语权的人的权威,为他们提供一条可以获得高效收益的流水线。

书法作品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话语者面前既是被动的,又是难以尽述的。书法作品的话语权,跟创作者掌不掌握话语权有关。不掌握话语权,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再高,既不会有谁随便捧场,也不会无条件被人认可。比如,荷兰画家凡高就是个鲜活的例子。今天油画界乃至艺术界有几个人不知道凡高大名的。凡高生前穷困潦倒,病魔缠身,画了那么多旷世杰作,有谁知道,有谁购买过他的画。假如当初凡高的画会“说话”,结果很可能难以预料。又比如,明代书画家徐渭狂放的性格,别出心裁的画意,不随流俗的情思,生前的作品如果有人认可,他也不会发出“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感叹。如果没有明代公安“三袁”之一的文学家袁宏道的《徐文长传》,恐怕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知道徐渭何许人也。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书圣”、书法泰斗、东晋王氏家族的王羲之了。东晋比王羲之书法好的人多了去了,据记载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就比他写得好。倘若不是唐代掌握话语权的开国皇帝李世民的竭力推崇,恐怕它的书法仍然在历史的

迷宫里睡大觉呢?

书法作品与观赏者形成互动,才能产生话语环境,建立评价场。话语环境和评价场的言说者与被言说者的地位和权力是对等的,假如一方大于另一方,评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书法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揭示不出来。嘴长在人家身上,他可以不顾专业操守任情恣肆地发挥,就看他心情好不好、愿意不愿意了。高兴,舒服,恭维的话就可能多一些;不高兴,不舒服,甚至气愤,说出来的话就没准了。随心所欲的评价是一种常态,因为书法作品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言说的机制和标准是言说的前提。首先是机制健全不健全,评价的标准有没有;其次是机制建立的合理不合理,标准科学不科学。当然评价机制和标准还有个社会基础问题,是小团体的还大众的,是领导意志还是书法意志,是地域性质还是国家视野,都对评价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还应该看到,书法作品是个动态的观念,它跟时代审美、传播媒介尤其是制作工具和材料的演进有深刻关系,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自然也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模式。所以,任何寄希望于通过书法评价获得对书法作品科学结论的梦想,都是天真不现实的。假如想图一时之快,肯于献媚讨好,兴许能够获得几句廉价的赞美。

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检验书法作品优劣的重要条件。但评价机制和标准是被动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有话语权的人手里,绝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不存在的。有了话语权,评价机制还算合理,评价标准说得过去,但并不能保证得到的评价结果是真实的。道理很简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亲疏厚薄,有喜怒哀乐,有偏听偏信,有盲目自大,有自以为是,有许多骨子里就有的自私和贪婪。避重就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如若不是站在书法的角度,而是把自己凌驾于书法之上,那怕掺杂一点点个人情感,评价就不可能正常进行,结果也会令人失望。这样说是不是书法作品就不能评价了呢?当然不是,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接受评价结果的瑕疵,承认和相信评价结果的相对公正性。

相对公正性的根基,必须建立于话语场“环境”的公开透明。话语场不清洁,不卫生,不干净,指望评价结果公正是不可能的,甚至连相对公正也做不到。书法领域是个特殊的领域,最讲究书写者的个性和才情。书法就是书法,它的作用和影响微不足道。因此,将书法作品的评价权交给书法家,是最正确的选择,让权力远离“在场”,回避亲情和友情,将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置于阳光之下,让大众参与到评价之中去,寻求更加合理的评价结果。艺无第一,武无第二。把长期修炼得出的书写效果,用等级确定下来,是种愚蠢行为,糟糕荒谬透顶。难怪许多年轻书写者获奖之后不知所措,不仅怀疑书法的神圣性,而且丧失了书写动力,迷失了书写方向,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成了大问题。因此,多么渴望书法作品真的会“说话”呀!

书法作品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别人怎么评说,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书法的本质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确信无疑,书法作品不能当饭吃。如果为解决生存问题而追求书法,不是傻蛋就是精神病患者。社会上能够混饭吃的职业很多,唯独不能沾染书法。世界艺术史上,有多少大艺术家是靠艺术吃饭的。英国作家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把伟大艺术家生前贫困

孤独的遭遇揭示得淋漓尽致。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投身书法就是选择孤独和困苦,就等于与富贵绝缘。至于有人借书法之名获取名利,那是工匠式的批量生产,与书法无关。

书法的价值是纯粹的,是书法家心性的流露,如果心灵深处夹杂了太多的功利,书法作品就会失真,即使得到认可,也没有真正反映书法的本质特征。伟大书法家是不会计较别人眼光的,他只会关注自己的心灵表达,不会屈从于外部的干扰和压力。书法创作是书写者心灵的自言自语,不欢迎别人乱插嘴,否则影响心绪,就会制造垃圾。所以,书法创作愉悦自己,还是取悦别人,是检验书法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八大山人张力十足、极欲冲出纸面的点画线条,是心灵无奈强压下的反弹,如果蓄意写给别人看,情形就会是另一种状态。颜真卿《祭侄稿》墨迹,如果写出来张贴,点画不可能那么狼藉,线条不可能那么凌乱,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涂改。抒发自己的心性,才是书写的真谛。书法作品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与书写者的心灵息息相通,任何外来评价都是多余的。

靠作品说话,书法成功者匪夷所思的美妙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