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兔年话“兔”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兔年话“兔”

发布时间:2014-11-28 16:57:39

作者:凌士欣

    兔,哺乳动物,有野兔,家兔,统称兔子,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希望密切相连。

    我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说她从地球带走的唯一动物就是玉兔,终年相伴,传为佳话。故而,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兔子与月亮联系起来。如古代诗词中常用“玉兔”(唐代韩琮《春愁》)、“兔轮”(唐代元慎《梦上天》)、“银兔”(隋炀帝《望江南》,或谓“皓兔”,见清代王韬《淞隐漫录•秦倩娘》)等作为月亮的代称。而唐代李绅以“冰兔半生魄”(《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来形容月亮初升时的情景,卢照邻以“兔影”代称月影(《江中望月》)。还有把月光呼之为“兔华”等等。

    同样,兔子也有与月亮相关的异名。如传“兔者明月之精,视月而孕”。唐代权德兴《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惟此瑞兽,是称月精”,称兔为“月精”。又传月中有玉兔持杵舂药,故兔子又名“舂药翁”(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褚遂良》)等。

    兔子的异称除与月亮有关外,还有“鵷扶”(元代陈芬《芸窗私志》)、“朴渥”(原形容兔子的跳跃,后借指兔子)、“吐子”(王充《论衡:奇怪篇》,又谓“土子”),以及“穴鼻”、“老黄脚”。元朝时,蒙古语称兔子为“陶里”(《辽史•礼志》)也译“讨来”(元代赵孟頫《兔诗》自注:“讨来,国朝语,谓兔也”)。梵文中称兔子为“舍伽”。

    兔子的三大特点(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上翘;善于跳跃奔跑)在含“兔”的汉语里也有反应。如称人之唇裂为“兔缺”或“兔唇”。讽喻那些横行跋扈者为“兔子尾巴长不了”。用“兔脱”比喻快速逃跑;形容某人跑得快时,常说他“跑的比兔子还快”,这看似不受人欢迎的一句话,恰正好说明了兔子善于奔跑的特征;为借助兔子的奔跑能力,先秦时马车上的某些部件和饰物称作“伏兔”。

    有意思的是。兔子贴地奔跑时,姿势体态分不清是雄兔还是雌兔。《木兰辞》中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诗句,以喻木兰与男人同在疆场驰聘,抒发了木兰保家卫国的侠胆柔情。

    在含“兔”字的成语里。如佛经中的“龟毛兔角”,比喻不可能存在的或不合情理的事物。如“狡兔死,良狗烹”(《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中对狡兔之死并无怜惜之意,重在对良狗烹的同情、后多比喻事成见弃。而 “兔起(或走)鹘落”,说兔子刚跳起来或一出窝,鹘即刻飞扑下去捕捉,极言动作敏捷。亦用以比喻作书画画时用笔矫健敏捷,写文章时下笔迅速无滞。清代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兔起鹘落龙蛇走,千古河山战一怦”。

    诸如“守株待兔”、“狡兔三窟”和“兔死狐悲”等等。

    人们还把对兔子的情感寄托在艺术创作中。如儿童经常演出的《小白兔舞》,正月十五灯节张挂的“兔灯”。尤其是作为北京天津地区民族文化象征的“兔儿爷”,更给兔子添上了神秘的色彩。清代《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谓之兔儿爷”。

    最初的兔儿爷是仿月宫上玉兔捣药的形象,人身兔面,嘴为三瓣,两颊粉红,一双长耳朵,脚穿厚底靴,左手端捣药鉢,右手持玉杵,惹人喜爱。清代纪坤为兔儿爷写了一首五律:“布麻陈瓜果,俨然东郭逡。向来闻捣药,此日竟为神。狡计怀三窟,清光借一轮。韩卢休侧目,常近月中人。”诗中的“韩卢”,战国时韩国的名犬;“东郭逡”,兔名,有“海内之狡兔”、“盖一旦而走五百里”之誉;“月中人”指嫦娥。有一种骑虎的兔儿爷,造型生动,寓意卯年吃寅粮,生活富裕,很得民众喜欢。后来,兔儿爷演变成戏曲与生活中的各色人物。与兔儿爷相伴的有兔奶奶,模仿妇女形象,神态安详。

    邮票家族中的“兔票”是以兔子为创作对象的又一类作品,我国较早将兔子亮相于方寸之中的,是1963年发行的特58《民间玩具》,票图(9-5)中的一只布白兔,胆小可爱。1987年1月发行的“丁卯年兔票”,设计者以剪纸手法,刻画了兔子诚实不欺、胆小又机警和温柔敦厚的形象。1999年的“已卯年兔票”,共二枚,票图之一,表现了一只泥塑兔子“静若处女,动若脱兔”的灵性与温驯,仿佛一有动静,它便会奋蹄疾驰。票图之二是一个草书“兔”字,很有动感。

    诸如宋代宋崔白的《禽兔图》,那兔子跑跳的神速很是令人想到“狡”字的徽号是应该专属于兔子的。

    兔子的肉可以吃,皮毛可制衣物。尤其毛还能制笔,这是中国特有的。尤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至今发现的较早的毛笔——1954年于长沙战国墓出土的那枝毛笔,竟是用兔箭毛制成。据介绍,其制作法是把兔毛围在捍之一端,用细丝线缠住,外髹油漆。笔锋尖锐圆健,蓄墨不多而弹力强,书写流利。而其年代较秦国蒙恬造笔之说为早。

    兔毛分紫毫,白毫,花毫。通常用来制笔的多为紫毫,取的是山兔背上一小撮弹性强、锋颖最好的毛。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中专门写了一首《紫毫笔》,赞叹了“紫毫之价如金贵”以及宣州笔工于“千万毛中选一毫”的制笔之艰辛;更揭露了地方官以紫毫笔为自己换取高官厚禄所巧取豪夺的劣行

    也有用兔肩毛来制笔,明代李诩《戒庵漫笔》卷五《毫管卒》云:“兔用毫肩,取之劲也。有全用者,有参半者”之号。宋人陈槱《负喧野录》:“欧阳通以狸毛为笔,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笔之始也。以羊合兔盛于今时,盖不但刚柔得中,适宜作字,且价廉工省,故人所竞趋势。”现今毛笔中的七紫三羊,五紫三羊,即为兔、羊二毫的兼毫笔。有趣的是,毛笔家族中的鼠须笔,近代有改用紫毫的,但仍袭旧名,可谓挂鼠须卖兔毫。

    兔子又是现代医学研究粥样动脉硬化等某些人类疾病的良好模型。

    而兔子给人类最大的财富还是“龟兔赛跑”留下的启示,于幽默谐谑中注入了庄严的意味。这故事约在2500年前写在《伊索寓言》里。看来,兔龟旧说还得流传下去,直到每次赛跑,兔子都不愿落在乌龟的后头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兔字的甲骨文(图1)像一只兔的侧形平视图,突出了兔的长耳、短尾及其善跃的特征,无疑是个象形字。古籀文稍讹(图2)。秦篆(图3)由线条改为笔画化,并把侧形变成正面蹲踞之状。故《说文》:“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直至隶书的出现(图4),才成现在楷书的字形(图5a,b为异形),虽很难辨像兔子的样子,但其流变有序不难可见。行书“兔”是楷书的流动(图6)。倒是草书的“兔”字(图7),似乎又勾勒出了兔子跑得快或善跳跃的征状。

    由“兔”字派生的汉字并不多,但均有特点,如“逸”是个会意字,表示兔子跑得快;三个“兔”字“品”字形叠在一起组成的一个字(图8),读fu,急疾也。而“冤”字,意为兔子在网罗之下,不能逃脱,无法舒展,只有屈从。《说文》:“冤,屈也”。可谓有替善良的兔子“喊冤叫屈”之意。

    又如图9、图10,前者指特别大的兔子,后者指特别狡猾的兔子。还有“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部位)和“菟”(与“兔”通,牵藤寄生的草本植物)等。

   而字形上需要注意的是,楷书“兔”原先属“儿”部,共九画。汉字规范后,归属“刀”部,原先的第五、第七画合并成一画“丿”,从“图11”的方框里撇出(唐代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中的“兔”即此结字。图12)。还有,自隶变后“兔”的最后那一“、”,是由秦每篆“兔”的“\”(图13)演化来的,示兔子的尾巴,乃造字之初的象形遗传。若书写时忘了这一“、”,“兔”字就成了“免”字,这两个字不但音义均异,而且在古文字中的字形也有很大差别。

    “免”最早的字形为人形着冠(图14)。《说文》失载。是冠冕的“冕”的本字,但一直被借作“免除”、“去掉”、“脱去”等义,又指“逃避”。

    最后再说一个含“兔”的词——《兔园册》,唐代梁王李辉僚属仿应试科目策问所编的启蒙课本,取汉代梁孝王刘武的园囿“兔园”(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为名(亦作《兔园策》)。当初就受到士大夫的轻蔑。五代时流于村塾,有以持“兔园册”来讥讽没有学问的人。后引申指读书不多的人写的作品。虎年去,兔年来,笔者以斯拙文——“兔园册”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兔毫颂盛世,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