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 山 墨 语
□ 张坤山
(七)
书法的“源”与“流”,往往被学书者所忽视。源与流贯穿整个书法史,是历代经典作品从古至今被串起来的一根链条。“源”是源头,一般指前人作品,“流”是指后人作品。如王羲之是源,董其昌是流;北魏是源,康有为邓石如为流;张旭怀素为源,傅山王铎为流;古人为源,今人为流等等。学书者宜从源头抓起,以古为师,尤其要重视从唐人以前的碑帖中吸取营养取精用宏,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得乎中仅得其下便是这个意思。万不能撇下古人直奔后人,尤其不宜学当代人,因为近人学古尚未得其全部,今人之作还未接受历史检验,故只有逼近古人,靠近经典,穷追溯源,才能够有希望写出富有古风古意的碑派风神和帖学,僵韵。
(八)
昨天上午老朋友马中华方家到我工作室,是为《中国书画报》30周年特约贺词事宜。因多年不见便话题多了点。他一观点我赞成,书坛干人一面的现象依然严重。说起干人一面,与某些书坛高层误导有关,也与大展评选分不开。
二王书风扎堆,小行草书满天飞,这是干人一面的现象所在,有人说,如果数十位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盖上名款,观者便没了主张,不知作者出处,还以为源自一人之手。这种现象已经多年,然未得到有效控制。毛泽东对艺术的英明号召是”百花齐放”。老百姓也讲,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赞成书法创作或者文艺创作继承传统、追寻经典、鼓励创新、多元发展的局面,将古人遗留的丰富的文化宝藏完整地吸收借鉴,这是书坛繁荣发展的源泉。
(九)
在与画家朋友交谈时,我总少不了一个画题,劝说他们多写写书法,尤其要写好金文大篆。从历史上看,凡是中国画大家的书法写的都精采。远的不说,就近当代来看,中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书法上乘,其大篆领略时代风骚。吴昌硕浑厚雄强,齐白石痛快刚劲,潘天寿秀润华滋,黄宾虹则开创一代书风。画家写书法,为润泽题款次之,主要的还是锤炼线条,强其画面筋骨。基于此,临习楷行碑帖只能解决书写问题,要想将书法最远古强劲的线条用到画面中去,唯有写写金文大篆才算抓住了天键。
(十)
书画同源,这是人们都熟悉的,始见于先秦诸子《河图洛书》,元代赵孟频率先提出。所谓同源,并非能书者便善画,能画者便会书。其实隔行如隔山。书法与中国画共同点是同属中国传统文化,同用毛笔作为工具,同是在一种宣纸上进行创作。书法以文字为裁体,讲究线条、字法、笔法,以法度为基本。中国画则重视造型、布局、水墨虚实,山水、人物、花乌又各有独立规则。因为同源,中国画离不开书法的涵养,书法亦离不开画意的滋润。古代书家多能画,画家都善书,这是书画同源的传统认知和积淀所决定的。
(十一)
入古越深,潜能越大,创造力也越大。传统书法蕴藉深厚,丰富博大,只有不懈地挖掘古典精华,吸取古人法乳,才能在创作上游刃有余,厚积而薄发。赵松雪曾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王铎也说过: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
重视在三秦、 汉魏、晋唐之间寻取经典,其作品方能高古朴素,沈稳典雅。一般讲,对古典碑帖用功越勤,吸收越多,储备越丰富,创作思想相对活跃开阔,书路宽博,创作力度越强。
(十二)
学富五车而自成风范,这是历代文人的理想境界。古代大学问家无不饱学世事历尽沧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康有为亦有遍临百碑而自成一家的经典论断,古人亦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名言。这些著名的行为示范告诫教导我们,中国文化和艺术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宝库,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当代书坛有人提出,终生临一帖即能成就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如果说学富五车与遍临百碑始能成家意义相近的话,终生只临一碑的思想和育人方法何等浅薄。当然,如果仅为其写好字而言则当别论。用笨办法想,按照古人的经验还是应该多一点积累,多一点造化。所谓博涉约取积学储宝,乃至”读书万卷始通神”才是正确的育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