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及参赛中注意做到“四重四讲”
作者:张维忠
一要重赓续,讲新意。书法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讲传承是其核心要义。当下书坛倡导“正本清源,回归传统”,这是大势,也是符合书法发展规律的。对我们每位作者来说,书写要讲传承,所书之作能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你来自于哪个碑哪个帖,作品的面貌要有来头。近些年来,“二王”书风在书坛一度盛行,特别是行草书,如果不经过“二王”似乎缺点什么。“二王”书法就像一杯白开水,加入糖就是甜的,加入盐就是咸的,它的可塑性很强,很受大家的喜欢,因此也成就了一大批书家。当然有的书家只取其形,未悟其神,写出的作品只是大概而已。从近些年参赛的作品来看,因为写“二王”的作者很多,真正从中拓展开并形成一定书法面貌的人还不是太多,为此,在展厅里看到许多作品会大同小异,难以分出伯仲来,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前人碑帖的基础上,要有自己书法语言,这就要去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引起评委们的关注,也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这也是我们从事书法事业的意义所在——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面貌,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觉得有这样几个途径:一是旁及博糅,可在个体主流的书体中柔入其它书家或书体的逸趣或笔意,一定的时候也可以借用其结字;二是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影响,这是一个很直接的因素;三是会受到师承影响;四是自身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制约。
注意的问题:1、古人和自己成份的比例问题要把握好。有的说古人的占60-70%(用数字更形象一些)为好,有的认为自己的东西占60-70%为好,我觉得第一种情形更好,因为我们当下许多书家对古帖的临摹是不够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有的对“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功夫打出来”有自己的理解,当然是带有贬意的,他所表达需要警醒的意思是应该在挖传统的同时,一定要左右看看,顾及一下以后的路子,当然初学者完全不必有此顾虑,尽可往传统中去找养份。2、出新意不要想当然。一是出新意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要有根,要有源。如果你脱离五体去创作个第六体来,我觉得目前我们还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和天份。二是创新不能违背书法的规律。如篆书一般是长形的,如果为了创新,非得写成扁形的,隶书一般是扁形的,你非得写成长形的,可想其会是什么效果。三是创新不过于故意。对自己未来的书法风格进行设计打造,这也有可能成功,我觉得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要重章法,讲自然。书法的核心问题莫过不超过章法、结字、用笔和墨法,这里为什么强调章法?因为它是门面,也是直接反映书家审美取向的重要内容,也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重要。这里我总结了几类章法(1、平静式,2、视觉冲击式,3、雅俗共赏式,4、文人书式)。在章法这个问题上我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的气息问题,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如果作品的气息不畅通,珠如算子,这样的作品是不成功的。要使作品气息畅通,我觉得应该做到这样几点:1、既要理性也要感性。理性的东西就是我们书法里常讲的“意在笔先”,下笔之前要作些思考,单个字怎么写?字与字之间如何呼应?行与行之间怎样才能和谐统一?感性的东西就是表现在你平时的积淀和当时随性发挥,包括书家与纸、笔、墨的融合度,这也是个体不可控的成份。2、要顺其自然,即随汉字的结构和笔划等客观因素来书写,比如,笔画多的字可写的大一些,线条可细一些,笔画少的字,可写小一点,笔画可粗一些。3、要顺势而为,上下两个字的起笔和收笔可作意连和笔连,同时可考虑不要一个方向上取势,让他有起伏有变化才好。换行时用墨尽量不要重新蘸墨,以免断了墨气。收与放要有机结合,但一定要适度,不要过于平均和故意,也不要反差太强。《鸭头丸》就是个很好的范例。另一个是节奏问题。书法和音乐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韵律节奏,音乐的节奏体现在轻重节拍上,而书法则是表现在墨色的变化和浓淡干湿上,还有书写的疾缓速度上,同时还的面线的比较之上(线与面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墨块与线条,文字的集中与松散)。王铎的涨墨写法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注意的问题:1、章法要巧妙设计。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其实“创作”一词中就包含了人为的意思,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我们将用什么字体、写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幅式来写一幅作品?写之前大体心中应该是要算一下的,特别是参加比赛或大幅作品,更应该不能省略这个环节。你想以哪种章法形式表象,创作之前要思考,但如果没作任何思考的随性而为很难一次成功。但对章法理性思维也不宜过于刻意,否则会弄巧成拙,其实越是自然的东西越是平实的、高级的。当然这一切也得建立于一定的书写技法以及个的文化修养基础之上的。2、不要太花哨。比如,一幅作品中用多种颜色的纸拼接,用多种颜色的墨来渲染,用三种以上的字体来书写,这都会带来繁复,近几年中国书协也再三强调在形式上要更加回归书法的本体。
三要重书文,讲准确。重书写内容这个问题古人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榜样,因为书法在古代它的实用性不逊色于其艺术性,因此所写内容都是有其实质性意义的。我们现在抄写一些经典碑帖,或有文采,或有故事,或有一定文学价值的文章,或是完整的评论,或是人物评价,等等,这都是当前许多书家用别人的内容进行创作,书家自己写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了。近几年,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书协的关注,已经举办了几期国学班,从书法界的最上层已经重视字外功的问题,鼓励书家们写点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为书法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功德的事情。同时,我们从近几年中国书协发布的书法大赛展览通知中也能看出,明确标注“鼓励自作诗词”,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号,这就要求我们书法家们,或者是参赛作者要“我写我文”,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原创。因此,我们在临摹古帖之余,花些时间研究研究古文字、古代文言文、古诗词、楹联等,这对提升我们综合素养,提升我们书家的地位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有对繁体字的书写上,写不准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例如,我们平时书写“制度”的“制”就不应该有“衣”字底,“制造”的“制”作为动词时应该有“衣”字。还是“干部”的“干”字,他的繁体在什么样的情况应该用哪个写法,都值得去研究把握。
注意的问题:内容多但一定不能乱。如,写咏梅诗、某个人的诗词,就相对一个系列地写,这样也显得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字的准确性,特别是繁体字,这是硬伤,甚至一票否决;尽量不要繁简并用。
四要重细节,讲精微。细节决定成败,在创作中也是如此。这里的细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可先设计个小样。像全国美展一样,每次参加比赛前都要进行素材的收集,这里讲的素材主要是用什么纸(颜色、材料等)、写什么幅式,甚至每行写几个字等等,既然是创作就要有创作的把式。二是对书写内容最好都要过一遍。这样熟悉下每个字,同时能把握准每个字的繁体写法,这个问题如果在书写过程中碰到会影响创作情绪和章法的气息的,因此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在前头,创作起来会顺畅许多。三是作品的材料尽量讲究一些。平时的训练可以简单一些,真正参加比赛应该用好点的材料(并不是说用好材料就能有出好作品,这不绝对的),现在材料很丰富,泥金、泥银、粉蜡笺,材料好会出好效果,再一个在邮寄过程中会减少损伤,纸的质量不好,当作品邮到组委会都断裂了或邮寄过程中一折腾纸就烂了,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这是有教训的。四是保持画面干净整洁。专家看到作品也会第一印象好此,就是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时也喜欢作业工整一样,这方面做好一些会给自己加分。 五是要重视落款和用印。有的会认为把主要内容写好即可,书写落款时就放松了,岂知落款也是书法作品的一个部分,不容忽视。落款的字体最好和主要内容的字体有区别,这样作品会显得丰富一些;再一个落款书写的状态要和主体内容的写法要统一起来、呼应起来;再一个原则上落款不要低于主体内容的最下端,一般情况下应该留出盖章的位来,如果是多行落款,原则上是上齐下不齐。当然落款的形式还有许多方式,这里不多述。在用印方面,有的印章刻的质量一般,尽量少用,用印的大小、阳阴文、引首章也都很有讲究,引首章不宜过大,否则显得头重脚轻,盖姓、名章的时候最底下的一方印章不要一主体内容的底线取齐。印泥也要注意质量,有的盖上后会跑油,影响效果。六是注意按通知上的要求去做,比如,尺寸、书写内容、形式的要求以及提供的资料等等,作品完成后要在作品背面要写清楚通知上要求注明的条款,按时间节点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