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书漫谈 汪碧刚
最新公告

    本院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正式启动。

行书漫谈 汪碧刚

发布时间:2017-07-25 16:37:05

作者:汪碧刚


我真正研习书法是从2005年底创办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之后才开始的,确切地说是近几年才“渐入佳境”,但我尤其痴迷行书。于此,我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商榷。

  1. 一、    行书的定义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或较接近于楷书,或较接近于草书;或行、楷相参,或行、草相间。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在中国书法诸体中,行书的实用性最强、流行最广、影响也最大。魏晋之后的书法名家,无人不写行书,以行书传世者更是大有人在。降及宋元直至现代,行书更成为引导书坛潮流的主角。

  1. 二、    行书的发展

《书断》所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书谱》所谓“趋变适时,行书为要”,即是指行书能够借助于楷、草的体势来运用笔法,实用性很强,容易通行。又介于楷、草之间,伸缩性既大,体态也很多。更能产生艺术效果,这就是行书优胜于其他书体的地方。真正使行书的书法技巧完备起来,成为书法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品种,其功绩则要首推王羲之。魏晋时代的“玄淡”“通脱”玉成了王羲之,王羲之也没有辜负他的时代。他以自己的行草为时代立其极,为后世树其则,既是时代的顶峰,又是后世的楷模,称之为“书圣”,不为过矣。盛唐时期以李邕的行书成就最高。盛唐后期行书能在王书之外表现自己个性的颜真卿的书法充满了革新精神与较强的艺术个性,苏轼曾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其《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如其他《争座位帖》《刘中使帖》《湖州帖》等所表现出的雄浑博大、刚毅洒脱,确是在右军疏散俊逸、静谧清丽的风格之外,不仅透露出大唐王朝的繁荣气象,也表现了颜真卿高尚的人格。元代以赵孟頫行书成就最高,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一代大家。他的创造性虽然不如王羲之、颜真卿,但他精湛的技法和大量优秀的作品,堪称一代高峰。另外几位行书大家,如鲜于枢,则擅长行草,既重视笔法、结字,更重视书法家的气质。康里巎巎其行草书学王羲之,善悬腕书,以气韵胜。耶律楚材的书法气魄宏大,笔法苍老,有如颜鲁公,奇崛挺拔、泼辣豪放,又如黄山谷。杨维桢则将汉晋人有隶意的章草笔法自然化入行草之中,变化莫测,不可端倪,形成不同时俗的风格,代表了元代行书个性化的高峰,被人称为“狂怪”。明代行书以文徵明、董其昌为代表。其他如宋克、邢侗、米万钟、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徐渭、唐寅、沈周、祝允明等书法大家比较有创造性,他们大都以行草见长。但总体来说,他们依然追随和研习王书,虽然都有各自面目,但变革发展的规模有限。清中后期,帖学日衰,碑学大兴,行书虽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但也产生了不少别具一格的佳作。其中在行书方面影响较大的有何绍基、杨守敬、沈曾植、吴昌硕和康有为。总的来说,清代行书是在碑学大兴而帖学不废的大形势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品种繁多,风格各异,迥异于以前各代,其继承与创新的宝贵经验,到现在还影响着行书的创作。

我的恩师李铎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尤擅行书,他曾题词与我:“习书之道有八字不可或缺,即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其中路径不外临、立、变、创。”多年来,我谨遵教诲,探索实践,寄情笔墨。

  1. 三、    行书的研习

第一,师法古人。临习是学书必经之路。和学习其他书体一样,要多向前人学习,吸取众家之长。古代的大师和书法界的先辈们已经总结出了基本的艺术法则和评判标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行书的代表人物当然是王羲之,代表作为《兰亭集序》。学习行书,强化基础的临帖是关键,它训练大脑的理解能力和手腕的模仿能力。其实,并没有谁是天才一学就会的,必须长期练习。“勤能补拙,悟则生灵。”临习中学会归纳总结。名师的笔法指点要与书本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实践中我总结,长线起笔要按锋,而且笔锋的着纸、铺毫、轻提、转向等连贯动作要在一刹那间完成,收笔要稳健、果断。

第二,入化出神。字的结体和笔调要有节奏、有变化,如写“江河”,要有奔腾澎湃之势;如写“山石”,要有庄重稳妥之感;如写“龙虎”,要有啸天威猛之态,等等。而且,在临摹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大师名家的每一笔变化以及讲解。我在临帖的时候都会先读帖,看看大师是怎么写出每一笔的,想想他为什么要把这一笔写成这样。然后,在自己写的时候就会想得到,笔端自然就表达出来了。但在变化甚至夸张中要避免狂怪,失去美感。虽然恣意挥洒,但又不失法度。我在临帖的时候就发现,大师名家写出的字看起来很随意,但是每一笔收笔的时候都特别的稳重,这也是他们的字耐看耐学的要诀。

第三,稳中求变。行书以楷书为功底,尤其是其框架结构,易平稳凝重。但是仍要注意笔画的变化,如横、竖、撇、捺、点、折钩等,不要拘泥于一种钩法。行书执笔要松,行笔不能缓。有时,逆锋起笔,落笔的抖动,飞白的出现,也是极有情趣的。刚开始,速度较快会带来不精确,但是时间长了会逐渐好起来,中间要慢慢临一些字,在平稳和流畅中慢慢磨合。不要一味写得慢,慢就痴。另外,写行书,墨不要太浓,浓则滞笔;也不要太淡,太淡则灰暗无神。到了一切中和的境界时,就去体会一下行书节奏中那种若有若无的情绪。写字如音乐,跌宕起伏中见韵味,值得慢慢欣赏与品味。

书法是动手的艺术,应用学科,书是“写” ,法是“度” ,书中有法。但若只会写,没有悟,便是写字匠,没有文化,字无变化,不能称之为书法家。从这个意识上说,我只能叫写字,离书法家甚远。而从广义上说,国家推行中小学“书法进课堂” ,作为政协委员我也曾为之呼吁, “书法”我权且用之吧。“方向、逻辑、方法”是我的六字法宝,无论是书法创作,或是学术研究,概莫能外——方向准确,逻辑清晰,方法得当,定能成事。

以上几点思考,或以偏概全,或挂一漏万,期待诸位方家批评指正。未曾走过,怎会懂得?漫漫行书研习之路,辛苦自知,但我乐此不疲。

                              (原载2017年7月26日《书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