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承 砥砺前行——苗培红师生书法展有感
作者:汪碧刚
苗培红兄是当代书法名家,他是著名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得意弟子,我有幸忝列李铎先生门下,然培红兄的非凡成就非我所能及,亦乃我学习之榜样。其人实乃谦谦君子、温文尔雅,其书承古人之风、清新洒脱,文人气息浓厚,毫无做作之感。闻其携弟子将在京举办师生书法展,喜悦之余,毛遂自荐帮助筹办,其师生参展作品亦先睹为快,“相观而善之谓摩”,顿时眼前一亮,为之一振。近百幅佳作,笃定帖学,碑帖交融,精致典雅之气跃然纸上。
“继承与传承”,当我们商议展览主题时,培红兄脱口而出。如今书法展览形式千姿百态,主题缤纷复杂,却少了一份文人对传统的坚守。书法如今可谓云蒸霞蔚,书法学科的建立、各级各类庞大的书家队伍、热闹非凡的书法赛事,在一片喧嚣繁华的背后,不禁令人担忧:书法缺少文化支撑,功利色彩浓厚;书法教育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够。苗培红用“继承与传承”诠释着他对书法的理解,这位中国书协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书育人、桃李满园,以实际行动,砥砺前行。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萃,有仓颉秦篆,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有骨气风韵,方圆妙绝的小篆,有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中繇楷书,以二王超越群品的行书和张芝、怀素、孙过庭腾雾飞彩的草书,还有磨砺千古的魏碑,法度严谨,筋骨齐备,颜、柳、欧、赵美不胜举,都是历史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群芳异彩。
书法艺术的标准就其共性而言,一要具备可读性、观赏性;二要符合书写的法度,技艺不过关则难以成为艺术;三要雅俗共赏。那种境界深远、富有品位、蕴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多年来,苗培红理论联系实践,潜心书艺,面对络绎不绝的求教者,他不厌其烦,传道解惑。面对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苗培红和他的弟子们深怀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为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传承与发展,不遗余力。
繁荣书法艺术,须正确对待继承与传承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书法的传承、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传承找到根据、把握方向,传承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实现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经典,继承传统。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继承。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传承、创新。
我认为,传承书法,离不开教育,做好“传、帮、带”尤为重要。从颜真卿到康南海,无不以继承为前提,以深厚的书法基本功为基础。加强学术研究,对古今书法遗产进行整理、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系统、完整、详实、准确的资料体系,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注重书法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准,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改变长期以来“重西学、轻国学,重外语、轻国语”的倾向。倡导德艺双馨,加强书家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精神境界、知识积累和艺术功力,不断提高书法的质量和意境。
苗培红致力书法教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效显著,值得学习。作为军队书法名将,他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军旅书法家,这次参展的学生中很多已成为军队书法创作骨干,如杨占林、钱建恒、李宝亭等,同时,身兼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他为培养地方书法人才毫不惜力,此次参展学生、廊坊市书协副主席刘朝辉,曾获得国展一等奖,就是最好的例证。前不久,清华大学美院高研班苗培红书法室也正式开班,苗培红为培养书法高端人才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在当代浮躁的社会中,保持“继承与传承”这份心境确实需要一种定力。我想,当代书坛多些像培红兄一样坚守传统的书家,就多了几分希望。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日可待!
真诚期待“继承与传承——苗培红师生书法展”精彩亮相。
(作者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