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演进逻辑初探 汪碧刚
作者:汪碧刚
受聘于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学校正在申报明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几番思量,我将所带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徽州文化与中国书法。有鉴于此,我立即着手编写《中国书法史教程》、《徽州文化与中国书法》这两本书,这也是我的“方向、逻辑、方法”治学理念的使然。
我曾写过十几篇关于书法的文章,如《理解文化,认识书法》、《文化应是书法的第一属性》、《书家要有“家国情怀与文人担当”》、《行书漫谈》等,但不够全面,更谈不上构建理论体系。于书法不临不习,空谈理论要不得。但是书家只会写字,没有理论支撑,恐怕走不远。这抑或是“有高原无高峰”的症结所在。
搞中国书法史的研究,首先要知晓中国历史,并站在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看待书法的发展。讲历史、讲主流、讲传承。书法是门艺术,中国文化的传承依赖文字,而“中国特色”的汉字文化依赖书写代代相传,绵延至今。从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到“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秦人尚质”;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体、分书、楷书,到帖学、碑学、碑帖结合;如此演进逻辑,展开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定会有所收获。
一个长时段形成的书法发展的逻辑,当其某种稳定的构造和性质缓缓浮现的时候,许多无关宏旨的局部作为多余的史料而遭到了遗弃。书法史的考察需要比较务实的求学态度,同时也需要更为开阔的阅读视野,拉开与其他书法理论作者“就当代论当代”认识的距离。随着书法语境的变化,研究与认识书法的方式也将随之改变,这是发展的必然与要求。进入20世纪,由于文化视野的开放,书法研究的现代性建构逐渐清晰、稳定。实际上,任何一个书史研究者找到的都只是自己认为的本质与真相。有时我想,书法史中到底有没有本质与真相?因为书法的发展总是在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漫长的历史演变,任何一种不经意的关系都会让正在发展中的书法轨迹发生变化。历史演变包含了复杂的相互参照、相互权衡与相互比较。也正是书法史这个经纬纵横的关系体,使我们今天的解读能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只有唯一一个正确的途径。
近年来, 我国在现代文化研究和教育体系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愈发重视, 中国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抑或是高等教育的校园中, 随处可见的书法课堂及各式各样的宣传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国书法这一宝贵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 在书法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漏洞。目前普遍存在的对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主要从书法时代变迁的历程、书法书写技术的方式、书法大家的作品鉴赏等几大最为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方面入手,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时期书法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文化意义, 以及书法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联系, 只是单纯地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和技艺来研究和传承, 从而弱化了书法本身的文化性研究。
期翼更多的书法家、研究者以及有识之士积极参与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汇集资源,凝聚力量,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书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