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发展应坚持道技并重 汪碧刚
汪碧刚
当今社会,有的人不读书、不努力,却总有一种想成名成家的冲动,这种浮躁和浅显令人哭笑不得。在书法领域,本该令人崇敬的书法家,却被网络上各种滥竽充数的“书法大师”取而代之,乱象丛生。技法被有些书家倍加推崇,炫技时甚至错别字连篇。纵观中国书法史,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无不是饱读诗书的学者。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书法即“书中有法”,书是“写”,法是“度”。书法是要在书写中触摸中华文化的一边一角,通过书写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最终形成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书法是表,由表及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而反观现在,重技而轻道,无疑成为当代书法由“高原”迈向“高峰”的掣肘。我们既不能任其在“技术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也要积极应对书法艺术发展面临的挑战,才能最终回到“由技入道、以技修道、道技并重”的正路上来,因为文化才是书法的第一属性。
“技”与“道”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转化的,而当前书法发展的势头与之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当前书法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存在心理浮躁、书法创作的表皮化、以炫技为主的展厅效应对书法本体有误导、各地书法发展的不均衡、书法理论批评与书法创作的脱节、西方设计理念对中国书法的冲击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书法界重视。
面对当下书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当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多位学者针对当代书法高等教育或当下书法发展现状提出“技道两进观”。自20世纪初钢笔和自来水笔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人逐渐使用钢笔替代毛笔,毛笔书写便逐渐成为一项少数人掌握的技艺。当书写失去实用性的时候,便随之演进成为具有艺术属性的书法。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对书法的关注度减弱,加上没有专门的书法组织,书法展览活动少,便出现了书法“中断”现象。直至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1979年又在全国招收了第一批书法硕士研究生。高校书法专业的陆续开设和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书法开始逐渐复兴。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已逐步进入成熟期和稳定期,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书法的发展开始进入“平台期”,其发展速度逐渐放慢。在这样的状态中,查找当前书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深刻反思就愈显重要。
面对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书法作品进入市场而产生的诸多问题,首先要坚定书法文化自信。中国书法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赋予书法深厚的精神内涵。当代书法重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道”的传承,要做到道技并重,在掌握“技”的基础上追求“道”的发展。
在古代书论中,古人关于“技”与“道”的问题是阐述得比较明确的,即“道”是指对书写规律、法则、技艺的熟练掌握,从不自由的书写达到自由的书写状态。但在当代书法发展背景下,“道”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道”是文化,是书法家对自身文化素养的追求。徐复观曾言道:“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书者自身人文精神的陶冶和教化直接体现在书者的作品中。虽然当代人和古人学习儒家经典的文化环境不尽相同,但书者在学习钻研技法的同时,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道”也是道德,是书法家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追求,也可以说“道”是“技”的修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书法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书法文化的传播者,理应具备高尚的操守气节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在人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书法创作也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在新时代背景下,“道技并重”是书法发展的必然之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广大书法家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利用互联网传播好书法文化,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书法作品,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传播手段使人民大众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同时,书法家要坚守初心、摒弃炫技,牢记文化才是书法的第一属性,努力追求书法的文化内涵,在遵守书法规范化、法度化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养,以技修道,道技并重,推进当代书法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从“高原”迈向“高峰”。
(本文刊于《文艺报》2020年5月18日)